记者 李莎莎 通讯员 赵晓茹
就业作为经济运行的“风向标”、社会稳定的“定盘星”,其数量增长、形态演变与水平提高生动折射出地区经济的强劲动能与社会福利的稳固根基。格尔木市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结果显示,2018—2023年期间,全市第二、三产业市场主体数量呈现跨越式增长,产业体系在动态升级中实现能级跃升,就业规模保持稳健扩张态势。
2018—2023年,我市第二、三产业就业规模保持稳中向好的发展趋势。统计数据显示,全市法人单位就业人数由2018年的64462人稳步提升至2023年的69090人,累计净增4628人,总体增幅达7.2%,年均复合增长率维持在1.4%;同期个体经营户就业人数从23235人减至19982人,总体降幅达14.0%,年均复合减少率维持在2.8%。
从产业看,第二、三产业就业呈现明显的“分化走势”。2018—2023年,第二产业从业人员由30724人降至28373人,五年间净减2351人,减少7.7%;与之相反,第三产业从业人员从33697人增至40717人,五年间净增7020人,增长20.8%。这种结构性变化使第三产业在总就业中实现了从“半壁江山”到“主导力量”的跨越,标志着全市经济发展逐渐进入工业、制造业与服务业协同发展的新阶段。
五年来,我市就业主体结构发生根本性转变,第二、三产业法人单位的就业带动能力大幅提高。2023年法人单位就业占比(34.2%)较2018年(19.4%)提升14.8个百分点,个体经营户占比则从80.6%降至65.8%。
就业增长动力结构表明,就业扩张呈现显著的产业单位差异化特征:较2018年相比,第二产业单位以制造业同比增长22.1%、建筑业同比增长70.5%为主导拉动,第三产业单位则依托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同比增长152.0%、批发零售业同比增长74.4%实现双增长。反观个体经营户,其就业单位分布高度集中于批发零售、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等传统服务业领域,五年间就业规模较2018年相比缩减32.8%,反映出个体经济就业弹性持续弱化的结构性特征。
此外,我市基础产业与多元服务业协同发展。第二产业制造业集聚显著,配套产业有待优化。全市第二产业就业人口呈现显著的行业集聚特征。2023年数据显示,工业部门吸纳了第二产业86.7%的就业人口,构成绝对主导地位。其中制造业作为核心支柱,制造业就业人口占第二产业就业人口的72.0%。同时配套产业分布失衡,建筑业占第二产业就业人口的13.3%;采矿业占9.1%;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供应业占5.6%,就业吸纳能力存在较大提升空间。第三产业就业呈分散化特点,新兴产业增速领跑。第三产业与第二产业的高度集聚形成结构性差异。2023年,第三产业就业的人口位居前三的行业分别是: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就业8001人,占第三产业就业的19.7%;批发和零售业就业6412人,占15.7%;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就业5845人,占14.4%。新兴产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就业5222人,仅占第三产业就业的12.8%,但与2018年相比增长动能最强,同比增长16.4%。
记者了解到,性别就业密度的行业异质性明显,2023年,全市第二、三产业女性从业人员25012人,占比36.2%,这一数据低于全国平均水平(39.7%),说明女性劳动力资源尚未充分释放。分产业看:第二产业女性占比仅为25.9%(7351人),第三产业女性占比则达43.4%(17661人)。分行业看:公共管理、教育、批发零售等行业女性就业占比超过50%,这些行业因工作性质稳定、福利保障好、入职门槛低,对女性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反之采矿业、制造业等行业女性占比不足30%,因体力要求高、工作环境艰苦、安全风险意识和传统观念等多维驱动因素产生就业性别差异的原因。
全市结构性变革催生发展新势能,2018—2023年,第三产业法人单位数量增长63.0%,就业年均增长4.2%。在规模持续扩张的同时,结构也在不断优化,其中,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行业就业增速超10%,远超传统服务业,反映出第三产业正从传统的批发零售、住宿餐饮向现代服务、数字服务不断升级,产业升级带动就业结构优化的效应逐步显现,传统工业就业承载力持续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