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版: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25年6月21日 星期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古诗词中话夏至

吴建

夏至,是二十四节气的第十个节气,当它踏着盛夏的热浪翩然而至,白昼达到最长,万物生长繁茂。古人云:“日北至,日长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这节气一到,天地间便蒸腾起一股子闷热,连风也懒洋洋的,不肯动弹。在悠悠的历史长河中,无数文人墨客将夏至的独特景致、细腻情思诉诸笔端,留下一首首动人诗篇。走进古诗词,仿佛打开了一扇穿越时空的窗,在字里行间,与古人一同感受夏至时节的万千气象。

“昼晷已云极,宵漏自此长。”夏至这天,太阳直射北回归线,白昼之长达到极致,此后,夜晚的时间便渐渐拉长。短短十个字,道出了大自然微妙而规律的变化,也让人感受到时光流转的韵律。站在千年后的今天,读着这样的诗句,仍能体会到古人对自然变化细致入微的观察,那份对节气更迭的敏感与敬畏,透过文字扑面而来。

白居易有诗云:“夏至一阴生,稍稍夕漏迟。”这“稍稍”二字用得极妙,仿佛能看见那光阴在夏至之后,偷偷地、蹑手蹑脚地缩短。白乐天大约是在某个夏至的傍晚,忽见日影比前日略长了些,便拈须沉吟,写下这句子。他未必想到,千年之后,有个闲人会在空调房里读着他的诗,想象他当年的情状。

韦应物在《夏至避暑北池》中说:“绿筠尚含粉,圆荷始散芳。于焉洒烦抱,可以对华觞。”诗人在夏至这天来到北池避暑,看到新竹还带着粉霜,圆荷开始散发芳香,于是借景抒情,抒发了自己在这炎热夏日里,通过赏景饮酒来排遣烦闷的心情。不同的诗人,在夏至有着不同的心境,或喜悦、或闲适、或忧愁,这些情感融入诗中,让夏至有了更加丰富的内涵。

范成大《夏至》诗云:“李核垂腰祝饐,粽丝系臂扶羸。节物竞随乡俗,老翁闲伴儿嬉。”诗中描绘了宋时夏至的民俗:将李子核挂在腰间以避瘟,用五彩丝线系在臂上以祈福,老翁与孩童嬉戏玩耍。这般景象,如今已不多见。现在的夏至,城里人大抵是在办公室里吹空调,偶尔瞥一眼手机上显示的“今日夏至”,便算过了节。那些古老的习俗,早已随着时代的风烟消散了。

柳宗元被贬永州时,曾写《夏昼偶作》:“南州溽暑醉如酒,隐几熟眠开北牖。日午独觉无余声,山童隔竹敲茶臼。”永州的夏至,湿热难当,诗人只能倚着几案,打开北窗,在午间小憩。忽然醒来,万籁俱寂,唯闻童子隔着竹林捣茶的声音。这场景静谧至极,又寂寞至极。被贬的诗人,在夏至的长昼里,体味着人生的无常与孤独。这种感受,怕是今日那些在空调房里抱怨“热死了”的白领们难以理解的。

张耒的《夏至》诗说:“夏至熟黄瓜,秋来酿白酒。”农事与节气,在古人诗词中总是紧密相连。夏至时节,黄瓜初熟,农人便知秋酿不远。这种对自然的敏感,今人已丧失大半。我们吃着反季节的蔬菜水果,过着恒温恒湿的生活,对物候的变迁日渐麻木。偶尔在超市看见“夏至”字样的商品,也不过是商家营销的噱头罢了。

古诗词就像一把钥匙,打开了夏至的神秘宝库。在那些优美的诗句中,我们看到了夏至的物候变化、田园风光、自然美景,也体会到了古人的生活与情感。穿越千年时光,这些诗词依然散发着迷人的魅力,而我们在现代社会中,依然能够触摸到夏至的诗意与温度,感受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夏至已至,夜将渐长。光阴的故事,依旧在继续。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格尔木日报社出版
 
中共格尔木市委机关报
 
主办:格尔木市融媒体中心  |  备案号:青ICP备20000349号
 
   第1版:
   第2版:
   第3版:
   第4版:
   第5版:
   第6版:
   第7版:
   第8版:
   第9版:
   第10版:
   第11版:
   第12版:
古诗词中话夏至
长在树上的国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