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版: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25年5月1日 星期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网络表达是不是非“梗”不可

关末

“nsdd”意为“你说得对”,“DDDD”代表“懂的都懂”,表示惊讶用“我嘞个豆”,问及原因必回“因为他善”……一段时间来,社交媒体上“黑话库”不断扩容,不少网友吐槽“看个评论区如同破解摩斯密码”。

网络传播向来碎片化、戏谑化,一般时候倒也无伤大雅,可纵观如今刷屏的网言网语,几乎已经跟标准文法毫不沾边,不少是毫无营养、内容空洞的烂梗。要么硬凑缩写,要么谐音泛滥,还有一些由热点事件衍生而来,满满的阴阳怪气。一些网络烂梗正逐步渗透到现实生活中,不断影响大众语言体系。特别是很多“紧跟潮流”的未成年人,更容易被其带歪。

为什么一上网就不能好好说话了?跟风心理不容小觑。随着社交网络化,看不懂梗、接不上茬意味着无法融入“圈子”。尤其未成年人正处于身份认同阶段,可能更渴望通过日常语言彰显个性。媒体调查显示,超过7成受访者认为青少年触网机会和时间多,更容易被网络热点裹挟。也正是抓住了这种从众心态,某些人把造梗、传梗当成了流量密码。有营销号通过胡言乱语蹭热点,有主播借着油腻表达立人设,一些平台亦乐见新梗不断。一来二去,仿佛不懂烂梗的人才是网络空间的“老土”。

对于网络文化的开放包容,不是毫无规矩和底线。近年来,相关部门持续开展专项行动,聚焦热搜榜单、首页首屏、发现精选等重点环节中语言文字不规范、不文明现象,重点整治突出问题,就是要从源头铲除网络烂梗产生和传播的温床。必须看到,越是缺乏内涵的内容越没有门槛,其更新速度也往往越快。接下来,网络平台还是要多利用算法技术做好内容把关,进一步挤压黑话烂梗的生存空间。当然,拯救被“梗”住的表达,需要所有人共同营造健康的语言环境。敢于不被所谓“网感”绑架,才能守住我们的表达逻辑和思维方式。

汉语之美在于形、在于意,更在于风骨。好好说话,真诚交流,多一分语言自觉,也是为文化传承作贡献。

来源:北京日报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格尔木日报社出版
 
中共格尔木市委机关报
 
主办:格尔木市融媒体中心  |  备案号:青ICP备20000349号
 
   第1版:
   第2版:
   第3版:
   第4版:
   第5版:
   第6版:
   第7版:
   第8版:
   第9版:
   第10版:
   第11版:
   第12版:
汇聚起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的磅礴力量
在“统筹”二字上用力
漫画
网络表达是不是非“梗”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