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25年4月28日 星期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从毕昇到古登堡:中西印刷术交流的文明印记

新华社武汉/德国美因茨4月24日电(喻珮 杜白羽 单玮怡)大别山南麓的湖北英山,山峦叠翠,花海如缎。这里是中国北宋发明家、活字印刷术发明者毕昇的故乡。在武汉大学任教的德国人法比安·施罗特曾在文献中读过毕昇的故事,日前他专程来到英山,探寻活字印刷术。

走进英山县毕昇纪念园,毕昇的浮雕像矗立,不同历史时期的汉字方方正正、错落排列。施罗特指着其中两个最大的汉字,用中文念道:“毕昇”。

毕昇于北宋庆历年间(公元1041年—1048年)发明了泥活字印刷术。毕昇纪念园于2023年在英山开园,运用现代化展陈手段,生动展示胶泥活字、木活字印刷术。

汉字演变过程,令施罗特特别着迷。“汉字数量庞大,印刷更加复杂。”他说。

展厅内,一块多媒体互动屏上呈现一幅世界地图,用手触摸德国、意大利、西班牙、法国、日本、韩国等不同国家的标志性建筑,可以看到活字印刷术在该国的传播路线和发展简介。

华中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德语系主任林纯洁说,毕昇发明的活字印刷术通过丝绸之路传入西方。到了15世纪中叶,德国人约翰·古登堡改进了油墨和金属冶炼技术,他发明的金属活字印刷术作为一项成熟的技术,直接推动了欧洲文艺复兴运动。

漫步德国美因茨,城市中心矗立着一座古登堡的雕像。坐落于此的古登堡博物馆于1900年建成,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印刷与写作博物馆之一,收藏了数十万件物品,每年吸引世界各地游客到访。

博物馆专门保留一处“印刷车间”,每小时进行一次印刷展示。“印刷术拥有巨大的力量,能够将不同的文化联系在一起。”古登堡博物馆馆长乌尔夫·泽尔特说。

有学者指出,古登堡时代的欧洲人已通过《马可·波罗游记》等渠道了解到中国技术。19世纪初,欧洲的铅活字印刷机又传入中国,这种交流彰显了不同文明间交流互鉴、共同演进的历史逻辑。

“技术突破是文明演进的催化剂,而文明间的开放与包容则是技术创新的土壤。”林纯洁说。

当前,中德两国在工业4.0与智能制造、新能源技术等领域深化合作。在武汉市蔡甸区的中德国际产业园,德国品牌和技术与中国人才、市场对接,共同推动全球产业链升级。

在亲自体验了胶泥活字印刷术之后,施罗特说,在全球化和数字时代,国家间只要持有开放包容的心态,人类的文明成果就可以实现全球共享。

来源:新华社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格尔木日报社出版
 
中共格尔木市委机关报
 
主办:格尔木市融媒体中心  |  备案号:青ICP备20000349号
 
   第1版:
   第2版:
   第3版:
   第4版:
   第5版:
   第6版:
   第7版:
   第8版:
   第9版:
   第10版:
   第11版:
   第12版:
跳水世界杯总决赛:五位巴黎奥运会冠军领衔“中国梦之队”
北京人艺重排《风雪夜归人》 着力展现东方传统美学
从毕昇到古登堡:中西印刷术交流的文明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