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柴达木日报记者 林晓明 青普力
在祁连山国家公园德令哈片区的雪山牧场管护站,平均海拔4500米。虽然已到四月,但这里的寒风像刀子刮在脸上一样,远处连绵的雪山与金黄的草场交织成一幅苍茫画卷。这里,50岁的管护员尚依和57岁的丈夫吉太本已默默守护了31年。他们的故事,没有浪漫的玫瑰与誓言,汗水融进了每一寸土地、每一棵小草,成为祁连山深处最动人的风景。
苦日子里,只有彼此和雪山
1994年,尚依和吉太本带着一岁的儿子,仅靠一台手扶拖拉机,在颠簸中跋涉200多公里,抵达雪山牧场时,这段路程夫妻俩走了两天时间。彼时,帐篷是夫妻俩唯一的庇护所,夏季短暂如白驹过隙,冬季漫长且凛冽。“有时候风大得能把人吹跑,夜里听着狼嚎入睡。”尚依回忆道。为了生计,他们放牧牛羊,与野生动物“斗智斗勇”——狼群常袭击羊群,野牦牛横冲直撞。正是这样的艰难,让两人学会了相互扶持,吉太本教尚依如何蹲下躲避野牦牛,尚依为丈夫缝缝补补,准备一日三餐,相依相伴。
从支起遮风避雨的帐篷,到夯土筑起御雪抗寒的土坯房;从搭建起坚固的彩钢房舍,再到温馨雅致的二层小楼如春笋破土般拔地而起——这层层叠高的屋脊曲线,不仅记录着家园的变迁,更镌刻着这对夫妻的奋斗轨迹。每一道泥缝里都凝结着晨霜夜露,每块砖瓦都在讲述着从无到有的动人篇章。
2017年,祁连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启动,两人决定留在当地从事生态巡护,成为雪山牧场管护站的生态管护员。从此,他们的生活与这片土地更加紧密相连。巡护、监测、劝阻非法穿越者、救援被困人员……工作繁重,但尚依说:“以前只想着放牧养家,现在才明白,守护好这片山水,也是守护好自己的小家。”
“夫妻哨所”:用脚步丈量生命禁区
雪山牧场管护站的管护面积为53546公顷,核心区为44554公顷,涵盖冰川、湿地、草原。尚依和吉太本负责的1号、2号管护点位于核心区外围,巡护路上需穿越无人区,单程徒步需数小时。夏季,他们骑摩托车颠簸于沟壑;冬季,积雪没膝,两人搀扶着前行,鞋袜被雪水浸透是家常便饭。
遭遇暴风雪、被野牦牛追逐、棕熊夜半“敲门”、被洪水冲走……“有一次去2号管护点巡护,车坏在半路了,走了8个小时回到管护站,又饿又累,两口子做了一锅面片,那香味我到现在还记得。”尚依说。
与自然和解:从“驱赶者”到“守护者”
过去,野生动物是牧民的“敌人”,但成为管护员后,尚依夫妇的角色已然转变。他们学会了用敲打铁门、放鞭炮吓退棕熊,用静蹲避免激怒野牦牛,甚至连夜护送受伤的秃鹫到德令哈。
“现在出门就可以看见野生动物在房子周围,岩羊见到我们,都不跑了。”尚依笑着说。近年来,随着生态保护力度加大,祁连山野生动物数量明显增加。红外相机记录到雪豹等珍稀物种,岩羊群甚至悠闲地到管护站“串门”。
家在这里,心便在这里
“现在牛粪也不用捡了,政府给我们送煤,条件越来越好了。”31年来,管护站从土坯房升级为二层小楼,配备了巡护车、健身房、太阳能发电、卫星电话等现代化装备,但尚依夫妇依然过着简朴的生活。“离开雪山,反而不习惯。”他们的“家”早已与这片土地血脉相连——屋后的山有成群的岩羊,门前湿地栖息着藏原羚,远处山坡野牦牛悠闲自在,连孙子手里的玩具也是尚依巡护时捡回的漂亮石子。
尚依的孙子今年9岁了,这个皮肤黝黑健康的高原孩子放暑假最爱往雪山牧场跑。“我喜欢跟爷爷奶奶在这个大山里。”简单质朴的一句话表达出对爷爷奶奶和大自然的喜爱。
后记:奋斗不老,爱情长存
“国家对我们这么好,我们不加油干,都对不起国家。”如今,尚依和吉太本仍每天清晨出发,背影渐渐融入雪山草原。他们的爱情,没有轰轰烈烈的篇章,却因坚守而熠熠生辉;他们的奋斗故事,没有撼天震地的轰鸣,却因平凡而生生不息;正如祁连山的冰川,沉默却滋养万物;如高原的格桑花,脆弱却倔强绽放。
在这片祁连山国家公园之上,还有无数如尚依夫妇般的管护员,用青春与热爱书写着人与自然的和谐诗篇。他们的故事,是祁连山最美的生态注脚,也是海西生态文明建设最生动的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