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第一次投稿时间是1986年,给平安广播站的“湟水河文艺之窗”投稿。题目是《美丽的峡群风光》。我工工整整地将写好的习作誊抄在方格稿纸上,怀着一颗虔诚的心跑到邮局投进了邮箱。
稿子寄出后不久的一个清晨,我便从广播中听到了自己的文章被播出。听到自己的习作在广播中播出,激动的心情难以言表。从那以后,我写稿的兴趣越来越浓厚,每周要寄稿子给平安广播站,内容包括新闻、通讯,还有散文、游记等。
那时每家每户都拉上了有线广播。我写的东西能在广播中播出,内心自然十分高兴,同时也激发了我写作的热情。
1992年,我的一篇散文习作发表在《海东报》上。自此,我投稿的热情愈发高涨。每周将誊抄在方格稿纸上的习作,骑自行车去五公里外的邮局邮寄到报社。我的好几篇散文习作都被《海东报》文艺副刊“耕耘”版和“河湟风情”版采用。
有一次走进《海东报》编辑部,看到副刊编辑马梅英正在修改我的习作。她看到我来了,高兴地说:“我正要找你呢!我不知道怎么和你联系。”看到马编辑用红笔密密麻麻地将我的习作改过,我的眼睛湿润了,辛勤的编辑老师,尽心尽力为他人做嫁衣啊!
二十年过去了,随着通讯网络的飞速发展,我写稿都在电脑上打字,发送稿子也通过电子邮箱投递。
2013年9月,我被调到山高路远的一所教学点去教书。那儿交通不便,信息闭塞,条件十分艰苦,工作之余想写点东西,由于条件限制,很难如愿。
2014年夏天,省作协副主席杨廷成一行几人来到我们学校,为孩子们赠送了书包、文具盒、铅笔盒等学习用品,还给学校赠送了篮球、足球、羽毛球等体育用品。此外,给每个学生送来了校服,给学校送来了一台大型打字复印机和一台笔记本电脑。这真是雪中送炭啊!我用那台笔记本电脑每天敲打文字,每天坚持写一篇文章,从不间断。
几个月下来,写了一、二百篇文章,修改后投寄给报刊。《海东时报》《彩虹》《平安》《青海青年报》《青海日报》《西海都市报》《青海湖》《格尔木日报》等报刊上都发表了我的作品。我写作的兴趣愈发浓厚起来。我从心底里感谢捐赠电脑的杨主席,是他给我提供了写作的便利,让我有条件一直写下去。
那台电脑,我用了整整十年时间。遗憾的是,今年春天,我打完字将电脑装在一个手提包里放在了书柜旁高高的盒子上,不知什么时候手提包掉落在地板上,屏幕摔坏了,再也无法打开电脑,去维修又不划算。用了整整十年时间的一台笔记本电脑,就这样结束了它的使命,光荣退休了。
时光荏苒,转眼间三十多年过去了。回想我投稿的经历,感慨万千,从开头用稿纸誊写投稿到电子邮件发送稿件,经历了漫长的岁月。我深深地感受到电子产品改变了我们的生活,让我们越来越便利的同时,似乎也失去了什么,失去了什么呢?
□ 张守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