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爱,是一个温馨的字眼,可落笔却重有千钧的话题。这是一种实难描述的情感,因为它万丈光芒,同时也不着痕迹,所有的情感都藏在细节里,遗落在我们的麻木中。
古诗《游子吟》云:“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是公认的歌颂母爱的佳作,流传千古,经久不衰。在古代,虽然从未明确标注哪一天为“母亲节”,但母爱的伟大与深沉,早已深深烙印在每一位子女的心中,他们以不同的方式,表达着对母亲的敬仰与感激,风俗和仪式虽然与今人有所不同,意义却是相同的。
记得作家张爱玲说过:妈妈们都有个通病,只要你说了哪样菜好吃,她们就频繁地煮那道菜,直到你厌烦地埋怨了为止。其实她这辈子,就是在拼命把你觉得好的给你,都给你,爱得不知所措了而已。
古今中外的母亲无一例外,可是我的母亲厨艺并不好,小时候我讨厌她做的混汤面条,汤是黏黏糊糊的,面是软烂的,几棵青菜叶做点缀,每次吃完我都觉得肠胃不爽,心情不爽。高中去住校了,有一次回家和母亲说起学校大食堂的饭菜可香了,母亲脸上的笑容忽然就凝住了。当时我没懂,多年以后和母亲聊家常,母亲说:“没听说哪家大食堂的饭菜好吃的,你居然喜欢,可见我做的饭菜有多难吃,如果我做的好吃一点,你多吃点,就能再长高一些了。”我连忙安慰她说:“万一吃多了不长个光长肉呢?减肥也是很痛苦的事情呢。”
回头想想当年母亲又要上班又要做家务、照顾我们仨,哪有时间专研厨艺,反倒是退休后有时间专研厨艺了,现在居然能做好多色香味俱全的“大菜”,特别是那道我爱吃的红烧猪蹄,母亲一说明天回来吧,我做红烧猪蹄给你,我就放下一切,奔向家。
六年前母亲生了一场病,住院期间医生交代饮食注意事项,陪诊的我,忽然意识到,我该好好学做饭了。一直以来,理所当然享受着母亲的付出,自己做饭才知道,做了一辈子饭的妈妈是多么辛苦啊。我清晰记得,母亲喝到我煮的粥、吃到我炒的鸡蛋时,那欣慰的表情。
一个月后母亲出院了,身体渐渐恢复后,说什么也不用我做饭了,是心疼我吗?母亲说:“年纪轻轻的别总在厨房转悠,把做饭的热情转化到工作上、交友上,去跳舞、唱歌,去享受生活。”我抱着母亲,有点难过,母亲在我这个年龄时,一心扑在工作和家庭上,经济上也不宽裕,哪有闲情去消遣?母亲一定是有遗憾的,才不想我将来也有遗憾吧。
那天我忽然知道以后该怎么做了,我要多带母亲出门旅行,去吃各地风味美食,去体验他乡风土人情,虽然不能弥补母亲的遗憾,但让母亲从现在开始,尽量多地享受美好生活也不迟。
□ 晓 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