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马彩萍 杨学超)市政施工是城市更新的“必经之路”,但围挡林立常给市民出行添堵。今年以来,我市聚焦群众“急难愁盼”,以精细化管控为抓手,通过统筹协调、规范标准、信息公开等举措,推动市政施工围挡“瘦身”、便民服务“升温”,全力降低施工对市民生活的影响。
截至目前,全市共有11个市政项目处于围挡施工阶段,涵盖污水、燃气、电力改迁等类别,分布在柴达木路、泰山路等8条主要道路,涉及市城管局、华润燃气公司等6家单位。如何在保障项目推进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减少对市民生活的干扰?市住建局将规范围挡管理作为“民心工程”的重要抓手,交出了精细答卷。
“我们把群众的‘出行痛点’当作工作的‘发力点’。”市住建局党组成员、市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站站长陈登科表示,针对过去同一路段多家单位交叉施工、重复开挖的问题,市住建局主动牵头,联合城管、电力、燃气等部门召开现场协调会,将施工工序和围挡计划“串成一条线”,从源头避免“你方围罢我登场”的情况,让道路少“受伤”,市民少绕路。
为给交通“减压”,我市制定了严格的围挡拆除“时间表”。下发《关于加强市政施工围挡管理的通知》,明确“分级时效”标准:支路口基坑深度小于3米,24小时内拆挡;深度3—5米的,72小时内恢复;主路口必须7天内完工拆挡。同时推行围挡“最小化+动态”管理,以上一工序拆挡作为下一工序围挡的“前提”,坚决杜绝超范围、超时限围挡。
“我们算的是‘民生账’,不是‘施工账’。”陈登科介绍,例如路面施工到沥青混凝土路面时,只要做好安全提示就立即拆挡;没铺沥青前,必须硬化路面保障临时通行。“目的就是让市民‘少等一天’,出行‘多一分顺畅’。”陈登科说。
在保障安全与便利方面,我市同样下足“绣花”功夫。所有围挡优先保障人行道、非机动车道畅通,在商铺、小区出入口等关键节点强制搭建安全便民通道,并配齐反光标识、照明及防滑设施。此外,市住建局统一制作标准化项目信息公示牌,标注项目名称、工期、拆除时间、监督电话等信息,市民扫码即可获取负责人联系方式、投诉渠道,实现“一牌公示、一码全知”。
“我们不仅要让围挡‘守规矩’,更要让市民‘心中有数’。”陈登科说,通过信息公开,将市民从“被动知情”变为“主动监督”,既保障群众的知情权、监督权,也用外部压力倒逼施工单位规范作业,让市政施工真正成为“惠民工程”,而非“扰民工程”。
从“无序围挡”到“精细管控”,从“信息壁垒”到“透明公开”,我市正以围挡管理的“小切口”,做好民生服务的“大文章”,让城市更新的步伐更稳,市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