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版: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25年9月27日 星期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一枚月饼里的三千年

文/毛亚莉

秋夜微凉,一枚浑圆金黄的月饼置于白瓷盘中,在月光下泛着温润的光泽。刀锋轻落,莲蓉的甜香与咸蛋黄的咸鲜交织飘散,这是中国人再熟悉不过的中秋味道。然而,这块小小的圆饼背后,却承载着三千年的文化密码,它的前世今生,恰如一部中华文明的微观史。

前世:祭月仪式上的神圣供品

月饼的源头,可追溯至殷周时期的“太师饼”,那时它并非节令食品,而是祭祀天地神灵的礼仪之物。《周礼》记载,“中秋夜迎寒”,君王需率百官祭月,以饼饵鲜果为供,感谢自然馈赠,祈求来年丰收。

至唐宋,祭月习俗逐渐民间化。唐代《唐书·太宗记》有“八月十五中秋节”的明确记载,而北宋宫廷中秋宴上已出现形如满月的“宫饼”。苏东坡曾留下“小饼如嚼月,中有酥与饴”的佳句,那时的月饼已初具今日形制,内裹糖酥,外印吉祥纹样。

最富传奇色彩的当属元代月饼。民间传说,朱元璋起义时,军师刘伯温献计,将“八月十五夜起义”纸条藏于饼中,各地义军见讯齐动,最终推翻元朝。月饼从此被赋予了“团圆”与“自由”的双重寓意,从祭坛走向民间,成为平民百姓的情感载体。

今生:从传统味道到文化创新

明清两代,月饼迎来第一个黄金时代。各地依物产与口味,形成了鲜明的流派特色——

广式月饼以糖浆皮为衣,莲蓉蛋黄为心,油润甘香;苏式月饼层层酥皮,甜咸兼备,尤以清水玫瑰、水晶百果闻名;京式月饼则以自来红、自来白为代表,口感硬实,甜而不腻。老北京中秋前,正明斋、祥聚公等老字号门前必排长龙,人们用草纸包裹,细绳捆扎,走亲访友,传递情谊。

改革开放后,月饼迎来前所未有的创新浪潮。港台地区首推冰皮月饼,免烤冷藏,口感清凉,颠覆了月饼必烘烤的传统;巧克力、咖啡、冰淇淋等西式馅料纷纷登场,甚至出现了小龙虾、藤椒牛肉等咸味月饼。2017年,上海老字号“光明邨”推出腌笃鲜月饼,市民冒雨排队三小时仍一饼难求,传统与创新的碰撞引发全民热议。

“圆”文化里的中国人

在中国人的精神图谱里,“圆”是一枚深深烙在民族心理底层的文化图形,它象征着完整、周全与和谐,是宇宙观、人情世故乃至生活美学的终极追求。

天空是圆的,月亮期盼圆满,就连吃饭的餐桌也多为圆形——这背后是“花好月圆”的生命祝愿,是“团团圆圆”的家庭理想。“圆”里没有尖锐的棱角,体现在为人处世的“圆通”和艺术境界的“圆熟”上。这个“圆”,让我们把平凡的愿望,寄托在一只月饼的温热里,寄托在一轮明月的清辉中,生生不息。

月饼的形制,契合中国人“月满人圆”的宇宙观。制作时,皮馅比例讲究“皮薄馅丰”,暗合“厚德载物”的处世之道。而“分食”仪式更具深意——家中最长者将月饼按人数均分,每人一份,寓意家族血脉相连,福气共享。

从祭月供品到起义密信,从家族团圆象征到文化创新载体,月饼的演变史恰是中华文明适应时代、不断自我更新的缩影。每到中秋,当我们分食一枚月饼,品尝的不仅是舌尖之味,更是千年文化的传承。那轮高悬天际的明月与手中这块圆饼,早已成为中国人文化基因中不可分割的部分,年复一年,提醒着我们:天涯共此时,人间重晚晴。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格尔木日报社出版
 
中共格尔木市委机关报
 
主办:格尔木市融媒体中心  |  备案号:青ICP备20000349号
 
   第1版:
   第2版:
   第3版:
   第4版:
   第5版:
   第6版:
   第7版:
   第8版:
   第9版:
   第10版:
   第11版:
   第12版:
十月, 国旗展风华
祖国是首赞歌
十月的红
一枚月饼里的三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