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机在河西农场进行飞防作业。记者 管晓静 摄
记者 管晓静 张丹丹 实习生 卢文慧
在河西农场十连,农户张紫祥正在他种植的60亩枸杞地头忙着配药。如今,他不必再像往年那样肩扛沉重的喷雾器,全家上阵忙活,既累得汗流浃背,还得担心打药效果。现在他只需将一桶桶配好的药液倒入无人机水箱,工作人员手持终端上轻点操作指令,四架无人机便腾空而起,沿着预设航线平稳飞行,药液如雨雾般,细密均匀地洒在枸杞树上。短短几分钟,一大片田地的农药喷洒任务便完成了。
这一幕,正是格尔木市农牧业综合服务中心成立后,为传统农田带来的最直观变革。该中心由市农垦集团与青海炫飞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联手打造,以无人机农业服务、智能植保、病虫害精准防治作为核心业务,为农业发展插上科技翅膀。
“过去人工打药,一人一天最多打十几亩,费时费力不说,效果还难保证。”张紫祥感慨道,“现在用上无人机,几十亩地1小时搞定。”
这种从“人背药桶”到“天降甘霖”的转变,极大地解放了劳动力,显著提升了作业效率和防治效果。
服务中心的无人机服务远非简单的“会飞的喷壶”——每架无人机都搭载高精度定位系统与智能喷洒模块,结合人工智能算法对农田进行“体检”,精准识别作物长势、病虫害发生区域及程度。系统据此自动生成最优飞行路径和喷洒方案,确保药肥“指哪打哪”、用量科学,有效减少资源浪费与环境污染。
“我们以质量为准则,根据农户的需求执行飞防作业方案,还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改进飞防作业的方式方法,确保高效完成任务。”该中心技术负责人张广胜介绍。目前,中心已组建起一支专业飞防队伍,服务范围覆盖整个农牧区,越来越多的农户开始信赖并选择这项“空中服务”。
农垦集团河西农牧商公司副经理祁永辉表示,农牧业综合服务中心将切实履行监督职责,严格规范飞防作业流程,监督药剂使用安全,建立服务反馈机制,让这项惠农技术真正飞得稳、飞得好、飞进农户心坎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