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版: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25年7月28日 星期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七月飞雪 昆仑山下整修忙

格尔木工务段望昆线路车间职工正在冒雪换轨。通讯员 蒙文平 摄

记者 王秀琴 通讯员 蒙文平 许炜

7月23日,昆仑山地区遭遇寒潮天气,并伴随有强烈的风吹雪天气。

从昆仑山高处俯瞰,白茫茫的高原上,百十名身穿黄色对比服的施工作业人员穿梭其中,数台挖机整齐排列;有人手推内燃机行驶在钢轨上,有人手拿道尺测量轨距水平,有人弯腰清理道岔的积雪,还有人用棉纱布擦除尖轨处的融雪水渍……现场一派繁忙的火热景象。

格尔木工务段望昆线路车间驻地位于平均海拔5000米的昆仑山垭口下侧,承担着青藏铁路格拉段175.45公里线路、66组道岔和30股道、9个站场、1个隧道以及16座长大桥的养护维修任务,管内穿越中国最大的“无人区”——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边缘地带和高海拔连续冻土地段。车间现有干部职工57人,平均年龄不到35岁,他们用辛勤和汗水守护着“天路”畅通,保障着青藏铁路大动脉的安全运行。

“作业时一定要严格按照精调数据逐帧调整,确保调整到位。”当日9时15分,青藏铁路格尔木工务段望昆线路车间党支部书记许炜在望昆站,向工友作重点提示。

不远处,青工黄帅军正手握钢板尺,使用弦绳检查轨向高低。刚参加工作不久的黄帅军,已经熟练掌握了线路的各项检查方法。“别小看设备检查这项工作,检查可是发现隐患最直接的方式。”黄帅军认真地说。

“我这边右股有几处联结零件松动,左股那边的螺栓你也挨个检查一下。”在股道两侧,老职工马留成耐心地指导黄帅军检查道岔几何尺寸,然后快速在记录本上写下检查数据。

趴伏、弓腰、侧头……检查人员趴在地上对捣固后的线路进行仔细校验。夏日高原的“寒风”犹有一丝冬的凛冽,轨道温度接近冰点。检查完线路纵向上的几何尺寸后,检查人员又立即拿上道尺开始检查线路的水平和高低,紧跟捣固车的“脚步”,仔细观察、记录,与轨道数据进行毫米级的“较劲”。

“暑运期间,钢轨高负荷运行后,设备就像‘疲劳的战士’,必须精心养护。我们要求几何尺寸误差控制在毫米内,结构缺陷清零——这是死命令,更是良心活。”车间技术员曹智义介绍。

线路设备整修作业就像“微创手术”一样,看似“粗活”其实却是件“精巧事”。每次精调,都需要根据线路实际情况,对线路的几何尺寸、轨面设计标高等参数进行精准调整。精准调整,更要确保误差保持在规定范围内。

“捣固作业看似简单,实则暗藏玄机。”许炜介绍,捣固是提升线路设备质量的关键环节,通过捣固机振动重排、密实石砟,增强轨枕承重能力,才能减少晃车,保障列车平稳安全运行。作业现场,曹智义全神贯注地盯着手里的道尺数据,实时监测道岔的水平、高低、轨向等数据。

随着时间的流逝,至12时45分,经过210分钟的奋战,顺利完成望昆站线路维修整修工作,为暑运期间青藏铁路的安全和运营效率提供了有力保障。

风势渐弱,积雪渐浅。而职工们的衣服和鞋子,早已被雪水浸透,在身上凝结成了一副“铠甲”。他们简单拍打下身上的冰块,深一脚浅一脚地奔向线路深处,继续守护着铁路的安全畅通。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格尔木日报社出版
 
中共格尔木市委机关报
 
主办:格尔木市融媒体中心  |  备案号:青ICP备20000349号
 
   第1版:
   第3版:
   第4版:
   第5版:
   第6版:
   第7版:
   第8版:
   第9版:
   第10版:
   第11版:
   第12版:
七月飞雪 昆仑山下整修忙
情暖江源 安享幸福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