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版: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25年7月28日 星期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深耕乡土沃野 他们用实干赢得民心

驻村工作队深入温室大棚,与村民一同察看蔬菜长势。记者 张金凤 摄

记者 张金凤 朱玲玲 实习生 刘晓余

夏日的民康村,错落的小院相映成趣,瓜果基地飘来清甜,村民脸上笑意盈盈……一幅生机盎然的乡村振兴画卷正徐徐展开。这幅画卷背后,是驻村工作队扎根乡土、实干笃行的身影,他们以“为民”初心为笔,以汗水智慧为墨,在这片土地上书写着产业兴、乡村美、百姓富的动人篇章。

育强特色产业,激活增收引擎

“以前靠着打工维持生活,现在靠着大棚蔬菜种植,家庭收入提高了不少,生活条件也改善了,心里特别高兴!”正在大棚里锄草的村民安麦燕笑着说。工作队驻村伊始,便把培育特色产业作为激活乡村内生动力的突破口,蹚出了一条“产业+农户”的增收路。

针对村民“想发展却怕风险”的顾虑,工作队精准施策,为脱贫户、监测户建成24座温畜大棚,创新“统一供种、统一技术、统一收购”模式,从选种到销售全程护航,引导村民规模化种植西红柿、黄瓜、辣椒等绿色蔬菜,同步发展牛羊养殖,结合本村土壤气候特质,推广枸杞、西瓜等特色作物,让村民的“钱袋子”从菜园子延伸到“增收田”。

酒香也怕巷子深。工作队主动当起“推销员”,一边对接农产品批发商打通外销渠道,一边策划举办“乡村振兴杯西瓜节”,让清甜多汁的民康西瓜成了“网红产品”。如今,特色种植面积从最初的零散地块扩展到2100亩,带动300余户村民年均增收1.3万余元;16户村民搞起的庭院经济,年户均增收超20万元,昔日的“闲置院”变成了“聚宝盆”。

办好民生实事,筑牢宜居基石

“以前下雨出门,深一脚浅一脚全是泥,现在柏油路通到家门口,晚上还有路灯照路,舒坦!”说起村里的变化,村民安丙珍竖起了大拇指。

工作队始终把民生福祉放在心上,从“关键小事”入手,织密织牢村民的“幸福保障网”。

他们跑部门、争项目,推动一个个民生工程落地生根:12.9公里村道完成硬化拓宽,泥土路变身柏油路,解决了出行难和农产品运输堵点;安全饮水工程全线贯通,清澈的自来水流进家家户户;315盏太阳能路灯在村口巷尾亮起,照亮了村民的夜行路;5公里的灌溉水渠蜿蜒田间,保障了千亩农田的“生命线”。

环境整治同样不含糊。工作队组织村民定期开展垃圾清理、污水治理、村庄绿化等,建起垃圾分类点,推行长效保洁机制。如今的民康村,房前屋后干净整洁,绿树红花相映成趣,真正实现了“旧貌换新颜”。

建强战斗堡垒,凝聚振兴合力

“驻村先驻心,把自己当村里人,才能干好村里事。”工作队队员许顺勇的话道出了大家的心声。工作队队员们坚持吃住在村,与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炕头田间听诉求,家长里短解难题,成了村民眼中“掏心窝子的自家人”。

要带村民富,先强党支部。工作队着力协助村“两委”建强基层堡垒,通过集中学习、专题研讨等方式提升党员干部素养,精心培育年轻后备力量,让村干部队伍焕发新活力。如今的村“两委”班子,凝聚力和战斗力显著增强,成了带领村民干事创业的“主心骨”。

在兜底保障上,工作队通过“农户申报+入户走访+数据筛查”精准识别,为5户22人新纳入监测户,协助7户申请低保,用细致服务确保“两不愁三保障”落地生根。“工作队不仅帮我们搞产业,更教会我们怎么带好头、干实事。”村党支部组织委员白向智感慨道。

从产业旺到乡村美,从民心聚到干劲足,民康村的每一点变化,都见证着驻村工作队的坚守与付出。他们用脚步丈量民情,用实干赢得民心,让乡村振兴的种子在这片土地上扎根发芽,结出了累累硕果。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格尔木日报社出版
 
中共格尔木市委机关报
 
主办:格尔木市融媒体中心  |  备案号:青ICP备20000349号
 
   第1版:
   第3版:
   第4版:
   第5版:
   第6版:
   第7版:
   第8版:
   第9版:
   第10版:
   第11版:
   第12版:
市委常委会召开会议
“奋力打开改革发展新天地”
深耕乡土沃野 他们用实干赢得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