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图 柴达木日报记者 吴婷婷
“在这里能写作业、练书法、当小主持人,比在家玩手机有意思多了!”7月10日,德令哈市河东街道乌兰路社区“红领巾驿站”假期课堂开班首日,学生孙雅露在签名墙上写下名字后兴奋地说。
乌兰路社区“红领巾驿站”假期课堂是德令哈市河东街道为解决辖区青少年假期“托管难”问题而推出的公益课堂。项目以“党建引领+社区管理+志愿服务”为核心理念,依托社区资源,联合团市委、高校志愿者,为1—7年级学生提供免费托管服务,旨在缓解家长看护压力,同时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
这个由社区党支部牵头、联合团市委、高校志愿者打造的公益课堂,已连续五年成为辖区儿童假期“充电”的首选地,成为基层治理与教育融合的生动样本。
走进乌兰路社区“红领巾驿站”,阅读区的绘本、绘画区的彩笔、益智区的积木等井然有序,孩子们或在志愿者的指导下完成作业,或围坐讨论手工制作方案。社区党支部书记、居委会主任秦小红介绍说:“我们打破传统托管模式,构建‘作业辅导+兴趣拓展+社会实践’三位一体的课程体系,既解决家长看护难题,更注重培养孩子的创造力与责任感。”
课堂按年龄划分阅读区、绘画区、益智活动区,针对低年级学生,志愿者采用“游戏化教学”,如用积木教数学;高年级学生则参与“职业体验”,模拟法官、医生等角色,培养社会认知。
“红领巾驿站”不仅是教育平台,更是社区治理的创新载体。乌兰路社区通过“红色物业”机制,整合业委会、物业公司、志愿者等力量,形成“八位一体”治理体系,将课堂与社区服务深度融合。
“对画画感兴趣的,请举手!”
“陈老师,我想去画画班!”
“大家按年龄和兴趣分好班后,就各自有序回到班里,会有老师们带领大家。”大学生志愿者陈基鹏在现场有序组织。
“看到招募信息,说这里需要大学生志愿者为社区儿童提供暑期托管和兴趣课程,正好暑假也有时间,也想增加社会实践,我觉得能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孩子们暑假过得更充实,特别有意义。”陈基鹏说,“看到孩子们从不会到会,从害羞到自信,我真正理解了‘教育是点燃火焰’这句话的含义。”
居民王兰的孩子,每年暑假都在“红领巾驿站”度过,她说:“以前一到放暑假,孩子不知道怎么安顿,现在孩子有地方学习和玩耍,我们作为家长也能安心工作,社区真是帮了大忙,孩子在这里也很开心!”
一个社区如何用课堂改变孩子的夏天?这正是政府“搭台”、社区“唱戏”、志愿者“助力”的效果,也彰显了社区在民生服务中的创新力量。
“‘红领巾驿站’不仅是一个暑期课堂,更是社区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的实践平台。”秦小红说,“我们将以‘红领巾驿站’为抓手,持续开展红色基因传承、法治教育进社区、劳动实践促成长等主题活动,联动学校、家庭、社区三方力量,为孩子们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窗外,夕阳洒在“红领巾驿站”的门头上,映照出一片温暖的希望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