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达木日报记者 孙丹丹
七月的柴达木天高云淡、草长莺飞,从德令哈市出发,沿德小高速一路向西约140公里,便到达坐落在盆地北缘海拔3500米的义海能源大煤沟煤矿。当记者将镜头对准矿区大门两侧郁郁葱葱的云杉林时,谁能想到,这片生机勃勃的“绿色家园”,二十多年前还是“天上无飞鸟,地上不长草”的戈壁荒滩?
每一滴水都是宝贵的
走进大煤沟煤矿污水处理站,流量计上不断跳动的数字,诉说着节水的奇迹:在年平均降雨量仅82毫米的矿区,每天有近千立方米的水实现循环利用。
“在这里,每一滴水都是宝贵的。”义海能源副总经理、大煤沟煤矿矿长胡延伟指着不远处的人工湖说。大煤沟煤矿的矿井日排水量在300至600立方米,这些水经过沉淀、净化处理后,要重新回到生产环节,用于井下降尘、喷浆、地面清洁及煤场洒水降尘等。而生活污水也在处理站净化后,成为滋养矿区苗木的“生命之水”。
“建矿初期,水资源匮乏,职工们不得不从80多公里外的柴旦镇拉水,一桶水要洗三遍脸。”胡延伟告诉记者,如今,通过先进的水循环系统,矿区实现了生产生活自给自足。特别是2023年又新增了一套日处理300吨的净化设备,使矿区各类废污水的总处理回用能力大幅提升。
算经济账,更要算环保账
戈壁的风,说来就来,肆意呼啸。然而,在投资400多万元、长1280米、高12米的防风抑尘墙内,煤堆纹丝不动。这道防风抑尘墙,在2016年建设时曾是一项“争议工程”。当时,煤矿连年亏损,不少职工质疑:“有必要花这么多钱在荒滩上建墙挡风沙吗?”但实践是最好的证明,这道墙对7级以内的风有着明显的抑制作用。2019年,矿上又追加投资280万元,在露天选煤厂区建成一道长700米的防风抑尘墙,基本实现露天堆煤区域抑尘管理全覆盖。
老矿工王师傅感慨地说:“以前风一吹,宿舍窗台能积半寸煤尘,现在连茶杯都不用盖子了。”
令人称赞的还有电锅炉改造。2016年冬天,大煤沟煤矿成为全州最早淘汰燃煤锅炉的煤炭企业。当四台燃煤锅炉被吊出厂房时,职工们围着投入800多万元新更换的电锅炉满心疑惑:“明明用自己采的煤都不花钱,咋换成电的了呢?”九年过去,虽然矿区采暖成本有所增加,但电锅炉清洁、高效、零排放,实现了井上下全年清洁采暖。
在固体废物和危险废物处理方面,大煤沟煤矿同样毫不含糊。按照国家相关环保法规,矿上建立专业危废库,并与格尔木一家资质齐全的危废处理公司签订协议。严格遵循危险废物转移联单制度,确保危险废物得到规范处置,做到零泄漏、零污染。去年,大煤沟煤矿荣获第一批海西州“十四五”时期“无废城市细胞”单位荣誉称号,成为“算经济账,更要算环保账”的生动缩影。
石头缝里“绣”出的“春天”
走在矿区主干道上,周边分片划区的“责任林”枝繁叶茂。大煤沟煤矿保留着2022年5月植树那天的珍贵影像:所有矿工自发赶到植树现场,用铁锹凿开冻土层,有人手上磨出了血泡,依然小心翼翼地把树苗扶正、培土、浇水……在大家的精心呵护下,这些苗木在矿区扎下了根。
胡延伟的笔记本上,详细记录着最新“战果”:2024年到2025年,大煤沟煤矿从格尔木、兰州等地累计采购云杉、柳树、榆树等适宜高原生长的乔木1000多棵,枸杞、沙棘等耐寒灌木,以及紫丁香、榆叶梅等花卉苗木5000多株。
前不久,矿上还对原有地下管网进行了修复,又新采购了4600米喷灌胶带,专人负责维护,定时精准灌溉。微风吹过,株株苗木尽情地舒展枝叶,仿佛在诉说着成长的喜悦。
“在高原种树,就像在石头缝里‘绣花’。”胡延伟的这句话,道出了“植”此青绿的艰难与坚持。而这片由矿工们“绣”出的“春天”,正逐渐改写着柴达木的生态版图。
“看,黄羊!”2023年3月的一个清晨,安全员宋宝庆拍摄的黄羊穿越矿区的视频,在朋友圈刷屏了。
党群科展示的影像资料更加令人惊叹:赤麻鸭、池鹭、棕熊、“网红”小狐狸等曾经远离人类的珍贵生灵,如今都把矿区当成了栖息地,频繁现身。
采访结束,想起早年有人为大煤沟煤矿题写的“高原明珠”四个字,曾经这或许只是美好的期许。如今,当黄羊在草地上欢快跳跃,当池鹭从人工湖优雅掠过,当矿工们捧着自建大棚产的新鲜蔬菜露出灿烂笑容时,我们看到,这颗“高原明珠”正在戈壁深处绽放出耀眼的光芒。这里的每一棵树、每一滴水、每一道抑尘墙,都诠释着一座高原矿山对绿色发展的坚定选择,描绘出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和谐共生的美好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