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版: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25年7月3日 星期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青春在“生命禁区”闪光
——记国网青海省电力公司超高压公司格尔木运维分部输电运维一班

运维人员正在使用无人机安装防外破装置。记者 管晓静 摄

记者 管晓静 谭丽

在青藏高原109国道格尔木至唐古拉山段,608公里的高压线路如钢铁巨龙般蜿蜒于世界屋脊。守护这条“电力天路”的,是一个平均年龄不到30岁的运维班组——国网青海省电力公司超高压公司格尔木运维分部输电运维一班,也被称为“唐古拉之鹰”电力天路运维班。班组里的7名年轻人,正以青春丈量着这条在云端搏动的能源动脉。

近日,记者跟随运维班成员踏上电力天路,见证他们的巡检运维工作。“今天我们主要通过无人机,在线路上装设防外破警示灯和防鸟警示灯,防止线路下方大型机械通行时造成损伤。”班组成员应洪介绍道。在海拔4200米的西大滩路段,应洪和同事们在高压线下熟练操控无人机,将防外破装置与崭新的防鸟警示灯稳稳固定于铁塔高处。旋翼的嗡鸣声打破了高原的寂静——新时代巡线者正用现代化“武器”,让过去需要艰难攀爬数小时的作业,在精密计算与稳定操作中高效完成。

要守护好608公里的线路绝非易事。班组常年往返于这条线路,面临着世界屋脊的严苛考验:冬季零下30摄氏度的严寒与稀薄氧气,夏季灼人的紫外线与无遮拦的狂风,春秋季则要警惕融雪性洪水与流沙突袭。每一次出发,都是对意志与体能的极限挑战。

“三年前柴拉线全线保电时,我们一直在山里巡查施工点和外破点。当时正值春季,风雪大到无人机无法起飞,我们分成四组,靠望远镜徒步排查,在山上整整待了18天。”班组成员东成正回忆起那次特殊巡检,仍历历在目。寒冬时节,在海拔5231米的唐古拉山,应洪和同事们还需徒步深入观测点,记录铁塔覆冰状况。积雪没膝,举步维艰;寒风如刀,刮在脸上生疼;每一次呼吸,都带着肺部的抽痛。

是什么支撑着这些年轻人?已在岗位上坚守7年的应洪回答得简单而有力:“这条线路承载着向西藏供电的重任,我们必须有强烈的责任心和奉献精神,更要有与恶劣环境斗争的勇气和耐心。”

他们运维的青藏联网工程这条“电力天路”,是首条通向西藏的电力大动脉,承载着沉甸甸的荣光。在608公里的线路上,运维班续写着“电力天路”的血脉传奇,以脚步与信念刻下守护的坐标。铁塔银线横越亘古荒原,电流奔涌不息;唐古拉沉默的山峦,正默默见证着青春一代以炽热的心跳,维系着这条云端之上的光明通途。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格尔木日报社出版
 
中共格尔木市委机关报
 
主办:格尔木市融媒体中心  |  备案号:青ICP备20000349号
 
   第1版:
   第2版:
   第3版:
   第4版:
   第5版:
   第6版:
   第7版:
   第8版:
   第9版:
   第10版:
   第11版:
   第12版:
青春在“生命禁区”闪光
“艺起飞扬・六月青春汇”专场演出燃情上演
星园路社区公益硬笔书法班结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