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李莎莎 杨学超
2022年盛夏七月,一位肩负使命、由工信部选派的援青干部严仕吉,从三千公里外的远方来到青藏高原新城——格尔木。在这片海拔2800米的土地上,他怀揣赤诚之心,用坚实的脚步踏遍格尔木每个角落,以真挚情感温暖当地群众。两年多来,这位来自东部的干部在雪域高原谱写了一曲曲动人的援建赞歌。
飞机穿越云层,昆仑山脉如巨龙般横亘天际。严仕吉透过舷窗,第一次将目光投向这片向往已久的土地。海拔2800米的高原用最直接的方式提醒着他——这里与故乡截然不同。极目望去,荒漠与盐湖交织的苍茫图景震撼人心,远处的盐湖泛着冷冽的银光,近处成片的光伏板阵列在阳光下闪烁,传统与现代的碰撞在此刻尤为鲜明。这座“戈壁新城”既有着未被驯服的野性,又蕴藏着亟待开发的蓬勃生机。严仕吉握紧手中的工作笔记,暗下决心:要让自己的脚印,真正留在这片土地上。
面对陌生的土地、全新的环境,严仕吉始终保持着强烈的“本领恐慌”意识,以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应对能力不足的挑战,不断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他不断加强对新型工业化理论知识的学习,坚定了推进新型工业化构筑中国式现代化强大物质技术基础的责任担当,并将所学知识与格尔木实际相结合,融会贯通,将其运用到实际工作当中,努力让自己成为“懂格尔木、爱格尔木、兴格尔木”的新时代援青干部。
回想三年援青路,严仕吉说,他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用心用情做一名格尔木人,自觉服从组织安排,尽心尽力投入对口支援工作,不折不扣完成好各项任务和工作。
2022年8月初刚报到,就赶上格尔木新冠疫情、那棱格勒河汛情,严仕吉临危受命,负责防汛抢险和安全生产工作……
2023年前三季度,严仕吉临时代管工业商务和招商引资等工作,切实加强工业经济运行监测调度和要素保障、专题研究解决企业历史遗留问题、深化政务服务“一网通办”“一件事一次办”、在全省率先推行“一业一证”改革试点……
严仕吉说,援青期间,他一直在思考和探索如何把在中央国家机关工作的优势与格尔木的实际需求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省部间沟通联系的桥梁纽带作用,争取到省部共建青海世界级盐湖产业基地领导小组会议、2023世界钾盐钾肥大会及格尔木盐湖论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全国行等重要活动在格尔木举办,与一批龙头企业达成投资合作协议,为全面推动格尔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了力量。
提起这些年的工作,严仕吉最为骄傲的莫过于全力以赴推进国际陆港建设、加快打造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2023年以来,严仕吉全身心投入到国际陆港建设工作当中,坚持立足格尔木区位和交通优势,努力打造亚欧地理经济走廊的流通贸易中心和西北地区枢纽经济示范区。在他的努力下,国际陆港建设管理体制不断完善、陆港顶层设计得到不断加强、工作落实机制不断强化、重点项目加快建设……短短几年间,新成立的格尔木陆港园区初具规模。
如今,格尔木国际陆港辐射聚集效应逐步显现,呈现出“三港联动”的良好发展态势:2024年,公路港日均车流量约5000辆,货物吞吐量达600万吨;航空港年旅客吞吐量近33万人次,运送货物近千吨,均创历史新高;铁路港建设加快推进,成为极具潜力的新增长点。
格尔木陆港园区管理委员会主任邓生珍说,严仕吉同志自投身格尔木工作以来,凭借丰富的工作经验和前瞻性的视野,以长远战略眼光为格尔木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建设出谋划策、梳理思路、明确方向目标,积极推动陆港园区管委会在管理体制的健全完善、重点项目谋划储备、具体举措落实以及各类资源协调、争取政策支持等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事事处处亲力亲为、以身作则、事无巨细,以务实的工作作风和高效的执行力,为格尔木陆港事业发展贡献了不可或缺的力量。
三年来,严仕吉充分发挥援青干部优势,积极争取引进资源助推发展,广泛联系企业和协会,及时与国家部委沟通,最大限度争取国家政策、搭建合作平台、招引重点企业,助力格尔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他始终牢记肩负援青使命、代表工信部形象,不断提醒自己、反省自己、鞭策自己,时时处处坚持高标准、严要求。
“通过自己的努力,千方百计为格尔木多办实事、多做好事,在这片高天厚土上留下奋斗的身影、洒下拼搏的汗水,成为一生特殊的回忆。”严仕吉说,援青三年锤炼了党性、磨砺了意志、提升了境界、增长了才干,是人生中极为宝贵的经历。在青藏高原和柴达木盆地的工作,让他得到了与部机关截然不同的锻炼。青藏高原的雄阔壮美、格尔木市人民的勤劳质朴、领导同事的关心支持、“两路”精神的感召激励,以及援青工作中的点点滴滴,共同凝聚成了记忆中最珍贵的宝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