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版: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25年6月28日 星期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放歌七月

□ 聂难

七月的清晨,第一缕阳光刺破云层,如同金色的琴弦,将万物拨响。蝉儿在枝头起调,蛙鸣在池塘应和,风掠过麦浪,沙沙作响,这是大自然为七月谱写的序章,而在这序章之下,更有一曲关于信仰与奋斗的赞歌,在时光中久久传唱,那便是属于中国共产党的七月之歌。

站在七月的土地上,仿佛能听见历史深处传来的船桨划破南湖水面的声音。1921年的七月,那艘红船在烟雨朦胧中悄然启航,十三位心怀壮志的先驱,在狭小的船舱里,低声却坚定地讨论着救国救民的道路。他们的话语,是最早的音符,汇聚成开天辟地的旋律。那旋律里,有对旧世界的批判,有对新世界的向往,更有改变中国命运的决心。从那一刻起,一首波澜壮阔的歌,开始在华夏大地的上空回荡。

沿着歌声的轨迹,我们走进了战火纷飞的岁月。七月的风里,飘着长征路上的尘土与硝烟。战士们高唱着“红军不怕远征难”,迈着坚定的步伐,穿越千山万水。夹金山的积雪映照着他们冻红的脸庞,大渡河的怒涛见证着他们无畏的勇气。每一步前行,都是一个激昂的音符;每一次战斗,都是一段壮烈的旋律。他们用生命谱写的这首歌,唱出了中华民族的坚韧与不屈,让希望的曙光穿透了黑暗的天空。

当侵略者的铁蹄践踏国土,七月又成为了抗日救亡的战歌舞台。田间地头,八路军战士教百姓唱《游击队之歌》,“没有枪,没有炮,敌人给我们造”,简单的歌词,却蕴含着无穷的力量;城市街头,青年学生们齐声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他们的呐喊,是最震撼的和声。赵尚志在白山黑水间与敌人周旋,左权将军在枪林弹雨中指挥战斗,他们用热血为这首歌注入了最炽热的情感,让全世界都听见了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怒吼。

新中国成立后,七月的歌声转向了建设的节奏。工厂里,机器的轰鸣声与工人的号子交织,唱响了工业化的序曲;田野上,农民们挥舞着锄头,哼着欢快的小调,描绘着丰收的图景。王进喜跳进泥浆池,用身体搅拌水泥,他“宁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豪言,是建设之歌中最激昂的高音;焦裕禄在兰考治沙,日夜奔波,他“生也沙丘,死也沙丘”的坚守,是这首歌里最深情的旋律。在党的领导下,全国人民齐心协力,将一穷二白的旧中国,改写成了朝气蓬勃的新中国。

进入新时代,七月的歌声愈发嘹亮。脱贫攻坚的战场上,驻村第一书记们走村串户,用脚步丈量民情,用行动兑现承诺,他们带领村民脱贫致富的故事,是新时代赞歌里温暖的乐章;科技研发的实验室中,科研人员们废寝忘食,攻克一个又一个难关,“天问”探火、“蛟龙”深潜,这些伟大成就,是创新之歌中激昂的高潮;抗击疫情的最前线,医护人员、社区工作者、志愿者们逆行而上,“我是党员我先上”的誓言,是守护之歌中最坚定的音符。

七月的夜晚,繁星点点,广场上的人们跳起欢快的舞蹈,孩童们手中的灯笼随风摇曳,街头巷尾传来阵阵欢声笑语。这是盛世的和声,是对党的感恩,是对美好生活的礼赞。放歌七月,我们歌唱历史,歌唱奋斗,歌唱未来。让这歌声,乘着七月的风,传得更远,飞得更高,激励着我们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继续奋勇前行,谱写更加壮丽的篇章。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格尔木日报社出版
 
中共格尔木市委机关报
 
主办:格尔木市融媒体中心  |  备案号:青ICP备20000349号
 
   第1版:
   第2版:
   第3版:
   第4版:
   第5版:
   第6版:
   第7版:
   第8版:
   第9版:
   第10版:
   第11版:
   第12版:
两枚党徽
七月的荣光
放歌七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