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记者 谭丽 张丹丹
在广袤无垠的青藏高原,皑皑雪山与澄澈蓝天交相辉映。这里不仅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更是众多珍稀鸟类繁衍生息的生态天堂。近年来,一项名为“生命鸟巢”的创新举措,正悄然改写着这片高原的生态图景,谱写着人鸟和谐共生的动人篇章。
走进青藏高原腹地,高耸的绝缘输电塔杆上,一个个匠心独运的“生命鸟巢”格外引人注目。这些由电力工人精心打造的“精装房”,由坚韧的藤条编织而成。鸟巢呈筐篓状,篓内细心铺就柔软棕垫,外侧再用铁丝稳固在输电塔杆上,既巧妙化解了飞鸟“私搭乱建”威胁电网安全的隐患,又为鸟类构筑起安全舒适的栖息港湾,有效避免其因靠近线路而遭遇触电风险。
“我们运维的这条‘电力天路’±400千伏柴拉线,途经三江源保护区、可可西里保护区、唐古拉山地区。在巡检线路时,我们发现鸟类常常选择在这条线路杆塔的第二休息平台筑巢。”国网青海超高压公司格尔木运维分部输电运维一班的东成正告诉记者,随着电网建设在青藏高原不断推进,电力设施与鸟类生存空间的潜在矛盾日益凸显。数十米高的输电铁塔,成为喜爱择高而居的鸟类理想的筑巢之地。它们常衔着铁丝、细绳等材料在铁塔上筑巢,由此引发碰撞、触电等风险。为保障电力安全稳定供应,同时守护鸟类的生存家园,输电运检人员深入调研、反复实践,最终在2016年,负责青藏联网工程±400千伏柴拉线运维的“唐古拉之鹰”电力天路运维班探索创新,在铁塔的安全区域给鸟儿们搭建了人工鸟巢,并取得了显著成效。后来,这项暖心行动被列为国家电网“生命鸟巢”社会责任公益项目,在整个三江源地区乃至全国大力推广。
据了解,这些“生命鸟巢”绝非普通的人工巢穴,而是经过科学设计、深度契合鸟类习性的“安居工程”。设计团队依据青藏高原常见鸟类的体型大小、筑巢偏好,选用耐腐蚀、抗风雪的环保材料,打造出大小不一、结构多样的鸟巢。
“近年来,随着无人机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广泛应用,我们运用无人机对柴达线全线的鸟类生态活动展开了全面排查。研究发现,鸟类筑巢高峰期集中在每年3月至5月,9月后进入迁徙季,活动频率会降低。今年,我们将在铁塔上安装警示灯,确保鸟类夜间飞行安全,并将爱鸟护鸟宣传等工作纳入常态化管理,持续推进鸟类保护工作。”东成正说。
自“生命鸟巢”项目实施以来,显著的生态效益在青藏高原逐步显现。曾经为寻找筑巢地而“犯难”的鸟儿们,纷纷将这些“生命鸟巢”当作温暖新家。监测数据显示,在安装“生命鸟巢”较多的区域,鸟类数量显著增长,一幅幅温馨美好的自然画卷徐徐展开。
东成正说:“我们利用停电检修窗口期,组织工人采用攀爬铁塔和绳索吊装的方式,将人工鸟巢精准安装固定在鸟类偏好筑巢的杆塔第二休息平台。截至目前,柴拉线上累计安装了175个生命鸟巢。后续,我们将深入研究鸟类生活习性与形态特征,持续改进优化人工鸟巢的设计方案,进一步提升其适用性和吸引力。”
在青藏高原这片神奇的土地上,“生命鸟巢”成为连接电力设施与生态保护的桥梁,生动诠释着人鸟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景。未来,随着更多鸟儿在“生命鸟巢”里安家入住,这片充满生机的土地必将奏响更为动人的生态乐章,让人鸟和谐相处的故事代代相传,让青藏高原的生态之美永续长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