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图 记者 景桂珍 沙磊
巍巍昆仑山,浩瀚柴达木。临近五月,国道109青藏公路进入车流高峰期,18名生态管护员也将步入一年里最忙碌的时候。
在国道109沿线,总能看见生态管护员身穿橙色工作服,手持捡拾工具和垃圾袋行走在公路两旁,他们走走停停,将散落的垃圾一一捡拾起来。
近年来,郭勒木德镇紧盯辖区109线等国省道沿线环境卫生综合治理,落实属地监管责任,创新治理模式,采取集中清理与规范疏导相结合的方式,以治脏、治乱、治差、治破为重点,认真做好109沿线西大滩驿站旅游景区附近、纳赤台、西大滩、南山口检查站等人员和车辆较为密集区域的垃圾治理工作,确保国道沿线区域整洁有序。为了保持青藏公路的整洁,助力全市生态文明建设,市财政每年下达专项资金用于国道109沿线环境综合治理,郭勒木德镇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引入第三方进行青藏公路两侧的卫生保洁。
从市区往南3公里处一直到昆仑山口沿线,每天早晨7点左右,环卫工人乘车从市区出发,在国道109沿线,只要看到垃圾就停下来进行捡拾。等到垃圾袋子满了,他们就打好包等待车辆统一清运。
“我们的工作很简单,也很枯燥,就是每天在这条线上不停地上下车捡垃圾。哪里有垃圾就停到哪里,只要看到垃圾就必须清理干净。捡拾垃圾的过程看似简单,却需要极大的耐心和责任心。”109国道环境卫生整治小组组长王兴香已经在这条线上干了8年多,有非常丰富的工作经验,日常除了带领大家快速捡拾垃圾外,还时刻关注国道沿线停车区的动态,哪里有车辆休整,哪里就是第二天重点捡拾区域。沿线垃圾当天必须清理装袋,不会搁置到第二天。
临近五月,南山口检查站接受检查的车辆越来越多,如遇到堵车就要耽误一个多小时。近200公里的路程,生态管护员边走边捡,走到昆仑山口已是过了中午饭点。“我们吃饭没有固定的时间,走到哪里就停到哪里,中午饭大家吃得很简单,因为沿途没有地方热饭,沿途风沙较大,吃饭必须要快,一路上不敢耽搁,就怕回去途中垃圾太多,加上堵车,回到家就到晚上七八点了。”一路上,记者跟随环卫小队边走边聊。
在海拔4000多米的地方工作,对大家来说是体力和责任心的双重考验。王兴香和队员们虽然大多是土生土长的高原人,但碰到工作强度大的日子,大家仍然会出现缺氧、乏力等高原反应。“年轻人很少能干得了这个工作!”王兴香说,如果没有一份责任心,真的很难坚持。
这支生态管护队年龄最小的38岁、最大的55岁。一路上,他们不停弯腰捡拾,无论炎炎烈日,还是风雪雨霜,默默坚守是他们最生动的注脚。每天返回途中,看到沿线很干净,大家心里十分欣慰。
每天在捡拾之余,如遇到沿途停车休息的司机,生态管护员会主动和他们沟通,给他们发放垃圾袋,并积极引导司机不要随手丢垃圾,可以将垃圾装袋放在路边,等清理车辆经过时收集。“我们一边捡垃圾,一边向加油站及沿途商户做宣传,让他们做好垃圾收集工作,沿途只要看到垃圾包,我们就会快速捡拾,这样能节省时间和人力,目前看来整体效果不错。”王兴香说。
109国道车流量大,沿线的企业商户每天有大量垃圾需要清运,2名生态管护员长期在纳赤台环卫工人工作站和南山口垃圾压缩站,负责企业商户的垃圾清运工作。在纳赤台附近,记者碰到了53岁的冯芳,她手持垃圾钳,背着垃圾袋,正在公路旁捡垃圾,胸前口袋里的手机播放着电子书,不远处停着她的三轮电动车。“每天早上7点一过,沿途商户企业就会运垃圾过来,我的工作是在垃圾站分拣和压缩垃圾,等全部分拣压缩完,就到我负责的区域内捡垃圾。”
记者随冯芳来到垃圾站。“镇政府给我安排了宿舍、厨房,还有冰箱等生活用具。刚开始也有些害怕,我就养了条狗,这里每天都是我一个人,陪伴我的只有这条狗,一个人捡垃圾很无聊,我就听听手机上的电子书。”冯芳告诉记者,随着沿途车流量越来越大,垃圾也逐渐增多,每天早上忙完垃圾站的工作,就赶紧到公路沿线捡拾垃圾,一出去就是大半天,吃完午饭就又出去。忙碌的工作让冯芳觉得每天时间过得很快,她在纳赤台环卫工人工作站一待就是三年。
无论春夏秋冬,还是风霜雨雪,生态管护员们一直坚守在青藏公路沿线。抬起头,是蜿蜒的国道109线;低下头,是手中的工作和心中的责任。18名生态管护员默默坚守在平凡的岗位上,他们用脚步丈量青藏公路,写就不平凡的故事,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忠诚守护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