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马彩萍
在格尔木,“军爱民、民拥军”的故事随处可闻。双拥工作如同一座坚实的桥梁,紧密连接着军队与地方,彰显着深厚的军民鱼水情。我市在全国双拥模范城评选中脱颖而出,第十次荣获 “全国双拥模范城” 称号,这是对其格尔木市多年来双拥工作的高度肯定,更是激励其格尔木市各族群众继续前行的强大动力。
多年来,我市始终把双拥工作作为一项重要政治任务摆在突出位置。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政府统筹协调、部门齐抓共管、军地协调联动、社会广泛参与的双拥工作机制,确保双拥工作事事有人管、件件能落实。
目前,全市157家行政企事业单位与驻格部队建立双拥共建对子,积极发挥作用,协力创建、齐抓共管,推动全市双拥工作有力有序发展。各成员单位设置双拥工作联络员,逐渐形成党政军“三位一体”、职能部门广泛参与的双拥工作组织网络。
为提升军人及军属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我市在拥军优属政策落实上毫不含糊。近四年里,充分征求官兵个人意愿,积极推行“阳光安置”,接收逐月领取退役金退役军人19名、军队离退休干部90人、自主就业退役士兵153人,将9名军转干部和36名退役士兵安置在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安置满意率达100%。定期举办退役军人及随军家属专场招聘会,达成就业意向270人;为105名退役士兵免费进行职业技能提升培训;与驻地企业签订长期接收退役军人就业协议,帮助退役军人尽快实现就业。按照“身份对等、就近安置、就好安置”原则,积极做好随军家属安置工作,解决37名随军家属就业,为268名随军家属办理落户和身份证,切实让部队官兵安心服役;严格落实军人子女教育优待规定,开辟绿色就学通道,累计为232名部队子女解决入学入托问题;办理退役军人优待证5223张,完成率99%;采集我市退役军人和其他优抚对象信息5445人;为379名退役军人及随军家属办理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手续;切实为部队官兵解难题、办实事,让“军人成为受社会尊崇的职业”的获得感更强,让全市拥军优属工作的成色更足。
我市还积极开展关心关爱纾困解难活动。每逢春节、“八一”建军节,全市广泛开展科技拥军、教育拥军、文化拥军、法律拥军等活动,走访慰问驻格、驻训部队,送去慰问品共计300余万元,深入部队慰问演出30多场,为部队官兵举办法律知识讲座150场、免费提供法律咨询和援助3000人次,送政策、送技能、送图书进军营500余次;为全市烈属、军属、退役军人和其他优抚对象家庭统一悬挂光荣牌5767块;累计为49名立功军人家庭送喜报;常态化联系退役军人48名,走访、帮扶困难退役军人200余名;连续两年走访慰问居住在异地的军休干部及重点优抚对象;开展重点优抚对象短期疗养活动;累计为90名困难退役军人进行免费健康体检;落实“三项”仪式,为退役军人报到提供一站式服务、参军入伍新兵欢送仪式、退役军人回乡欢迎仪式,以周到便利的服务换取退役军人的荣誉指数和幸福指数,服务退伍老兵返乡313人;提供90余套保障性住房,解决移防某部官兵家属住房困难问题,协调相关部门为驻格驻训部队解决临时住房350套,及时缓解部队官兵的“急难愁盼”。
驻格军警部队也始终牢记宗旨,视驻地为故乡,把群众当亲人,积极投身地方建设,在各个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驻格部队官兵积极参与到乡村振兴、扶贫帮困、生态保护、抢险救灾、“平安格尔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及巩固国家卫生城市成果中来。四年来,投入帮扶资金300余万元,整修乡村道路100余公里,整治农田301亩;投入138万元修建生态温室大棚3座、农业科技教室1栋;投入44万元援建八一中学“少云道德讲堂”“少云广播室”;为新华中学捐赠15万元、格尔木市特校资助25万元改善办学条件;资助学生400人次、80余万元,助力学生圆梦;疫情期间为地方提供行军床220张,棉被、褥子40床,捐助5万元防疫物资;积极主动美化第二故乡,开展“学雷锋日”“拥政爱民”活动,深入各共建单位开展义务清扫卫生、义务维修、国防宣传100余次。义务造林3000余亩,为群众免费巡诊1500余次,免费发放各类药物价值30余万元,组织500名官兵义务献血95700毫升。在外训期间,官兵主动清理回收有色垃圾4吨左右,整治驻地垃圾30余吨,绿化美化驻地生态环境。同时,协助完成环青海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格尔木段)、世界钾盐钾肥大会暨格尔木盐湖论坛、中国盐湖城昆仑文化旅游节等重大节会及群众性文化活动现场安保执勤任务,配合公安部门依法打击黄赌毒黑等违法犯罪活动,有效维护了全市社会治安秩序。
为营造浓厚的双拥氛围,我市不断创新双拥宣传形式,拓宽宣传渠道。利用报纸、电视、网络等媒体,广泛宣传双拥政策、双拥模范事迹,让双拥观念深入人心。建设“将军墙”,不断丰富红色故事展现形式和展现内容。在国省干道和城市主要街道设置双拥公益宣传牌,在市区主要街道打造双拥主题公园、双拥文化长廊、制作双拥模范城石碑、主题雕塑、灯箱等设施,不断丰富双拥标识。在机场、车站、医院等设立“军人优先”“军人免费”等服务窗口,将双拥元素融入日常生活,持续营造军民鱼水一家亲的浓厚社会氛围。发布免费乘坐公交车、医疗康养、文化旅游等6大类37项退役军人和其他优抚对象优待目录清单。遴选优秀退役军人,成立“老兵宣讲团”和“老兵文艺队”,通过“文艺+宣传”进军营、进机关、进校园、进企业、进村(社区)的形式,围绕强化政治意识、传承红色基因、服务乡村振兴等方面开展宣讲活动200场次、文艺演出40余场次,聆听和观看人数达7万余人。
我市将国防教育和双拥宣传纳入国民教育体系、部队教育规划和精神文明建设重要内容。四年来,组织领导干部参加“军事日”和国防建设教育活动10余次。全市中小学累计参加军训和国防教育2万余人,受教育面达到99%以上。引导广大干部群众共同参与双拥主题教育,累计开展“情系边海防官兵”、清明祭扫、“网上祭英烈”等活动,参与人数达10余万人次,切实为爱国教育和国防教育营造良好宣传氛围。
我市持续加强军民团结,将机场沿线绿化带打造成“双拥共建林”;将红柳村仁达合作社建设成为“军队副食品供应保障点”;将河西街道八一社区打造为“双拥共建示范点”。创建“退役军人之家”85家,积极宣传报道“最美新时代革命军人”等先进典型,激发广大青年投身军营、报效祖国的热情,四年来为部队输送优质兵源共计118人;深入挖掘优秀退役军人先进事迹,积极推选“最美退役军人”1人,坚守雪域邮路十余载、党的二十大代表、“中国好人榜”敬业奉献好人葛军被评为2023年度全国最美退役军人称号,以先进标杆激励引导广大退役军人奋力争先创优。
如今,在我市这片充满活力的土地上,双拥工作已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军政军民团结一心,携手共进,为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贡献力量。展望未来,我市将以此次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城”称号为新的起点,不断探索双拥工作新路径、新方法,持续深化双拥共建,让双拥之花绽放得更加绚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强军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