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谭丽 张丹丹 通讯员 许小萍
4月17日清晨,在长江源村岗巴布民族手工艺品加工合作社内,负责人三木吉轻按电动缝纫机的开关,细密的羊毛线在机器嗡鸣中匀速缠绕,她身旁的小姐妹用改良后的电动缝纫机开始缝制氆氇毯的花边。多彩毛线在针尖下流转,一幅幅寓意吉祥的藏式纹样便逐渐成型。“过去纯手工做一条氆氇毯要半个月,现在用上电动缝纫机,三五天就能完成,而且花样比原来更多、更美了。”三木吉笑着说。
氆氇是藏族传统手工艺的瑰宝,以高原小尾寒羊的毛为原料,经纺线、染色、抛细、编织等十余道工序制成,其工艺距今已有千年历史。2018年,氆氇编织技艺被列入青海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三木吉是氆氇纺织技艺非遗传承人,2015年返乡创业,成立了岗巴布合作社,成为村里首位民族手工艺品制作人,一直致力于氆氇的活态传承。近年来,随着青甘大环线旅游热的兴起,氆氇毯被更多人知晓,游客们被其精美的纹理和独特工艺吸引,订单也多了起来。
“以前织毯全靠腰力,用的是老式纺车,一天下来腰酸背疼,最多能织一米。”三木吉说,随着订单量的增长,2021年,合作社尝试扩大生产,购进了一批电动缝纫机,但用电量也随之激增,导致供电有时不稳定。
国网格尔木市供电公司得知这一情况后,结合农网升级改造工程,对村里的用电情况进行摸排,将0.4千米线路埋入地下,新增一台315千伏安变压器,将村里的主要供电线路改为双电源供电,合作社的用电情况得到明显改善。供电公司还定期组织专业人员进行安全用电检查,及时排除设备用电隐患,全力满足非遗编制技艺工作的用电需求。
电力稳定后,电动纺车每天可编织8条氆氇毯,且图案复杂度提升了40%。“去年我们接了西安一家酒店的200条订单,这放在以前根本都不敢想。”合作社成员才旦卓玛看着手机里的电商后台,话语间满是兴奋。
为了满足乡村日益增长的用电需求,2023年,国网格尔木市供电公司对长江源村户表进行改造。10千伏及0.4千伏线路变台、表箱下户线等全面进行升级改造,让村民用电更安心。
供电设施升级的同时,供电服务也在不断优化。2024年,国网格尔木市供电公司在长江源村设立了我市首个“村网共建”便民服务点,将电力服务融入乡村振兴“最后一公里”。服务点将长江源村特色产业涉及的商户列为重点服务对象,建立服务档案,提供“点对点”服务,定期入驻,现场解决村民们的用电需求和问题。“我们现在再也不担心机器‘闹脾气’啦。”三木吉指着墙上贴着的便民服务贴笑着说。
电网升级不仅激活了生产端,更打通了氆氇的非遗“出圈”之路。今年清明期间,三木吉首次尝试直播带货。直播中,她手法娴熟地演示氆氇编织技艺,独特的工艺让她的账号瞬间涨粉,首场直播吸引了上千人观看,评论区更是好评如潮。
“再唱山歌给党听,幸福的歌儿献给你,民族兄弟姐妹心连着心,我们携手共建和谐家园……”才旦卓玛的歌声回荡在村庄。
如今的长江源村,氆氇产业已成为村子的“金名片”。岗巴布合作社成员从最初的2人扩展到如今的26人,年产值一路攀升,并带动附近的曲麻莱县驻格尔木黄河源昆仑社区居民一起发展民族手工艺品制作、羊毛原料加工等产业。2024年,岗巴布合作社被列为“青海省非遗工坊示范基地”,藏毯纹样数字化设计项目也获得了省级文化创新基金支持。“稳稳的电让传统手工艺有了新发展,后期我们会探索在氆氇里加入新的样式,让更多的人,尤其是年轻人看到藏族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三木吉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