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版: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25年4月12日 星期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岂能从孩子校园餐里“夺食”?

新华社记者 李紫薇

校园餐本该是孩子成长的口粮,然而在山西省近日披露的校园餐微腐败案例中,却被一些“硕鼠”动了歪脑筋。不法分子从校园餐里“夺食”,孩子吃到嘴里的不足食材费六成,直接影响营养摄入、身体发育。案例中,截留、套取、挤占等“夺食”手法花样繁多、触目惊心,严重挑战社会敏感神经,让人难以容忍。

学生的“盘中餐”,家长的“心头念”,却成为某些人的“唐僧肉”。相关部门在重拳整治的同时,更应思考如何堵住制度漏洞,让校园餐“硕鼠”无洞可钻。

一段时间以来,多地通报涉校园餐腐败案件。从披露的案件细节看,有的挪用学生营养餐补助资金,有的虚增食材采购数量和品种,有的插手招标采购、收受回扣,还有的以次充好、伙食质量不达标……不法人员从孩子校园餐里“夺食”,涉及多个环节,如蛀虫般无孔不入。

贪腐黑手伸向孩子的饭碗,究其原因,主要是一些校园餐产业链条透明度低和内外部监管不到位。个别部门、校长、后勤主任等对校园餐招标采购走过场;食堂管理往往完全由学校内部员工掌握,校门一关,他人不好踏足。这些都是校园食堂贪腐滋生的温床。加上就餐人数多、次数多、餐费总量大,校园餐容易成为难以察觉的腐败领域。

让校园餐“硕鼠”无洞可钻,关键是织密制度之网。2024年教育部印发《中小学校园食品安全和膳食经费管理工作指引》,多地近期也出台了校园食品安全管理手册,针对校园食堂的招投标、食材选用、财务支出、陪餐制度等多个关键环节细化操作流程,制定规范标准。各地应切实对照查摆,落实规范要求,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

守护好孩子的口粮,根本还在于“开门”办食堂。

校园餐够不够吃、好不好吃、膳食营养是否达标、餐费有没有用好,在做好监管的同时,还要多听听孩子的声音,让家长常参与、群众能监督。目前已有地方将校园食堂“互联网+明厨亮灶”全部向社会公开,实现食堂在“阳光”下运行,随时接受社会监督。

堵住漏洞,让校园餐真正成为放心餐、良心餐,才能不负万千家庭的期望,更好托举国家和民族的未来。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格尔木日报社出版
 
中共格尔木市委机关报
 
主办:格尔木市融媒体中心  |  备案号:青ICP备20000349号
 
   第1版:
   第2版:
   第3版:
   第4版:
   第5版:
   第6版:
   第7版:
   第8版:
   第9版:
   第10版:
   第11版:
   第12版:
抓落实,也要对下负责
岂能从孩子校园餐里“夺食”?
抓早抓小、防微杜渐
汇聚共建美丽中国磅礴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