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版: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25年3月15日 星期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放大 缩小 默认
盘点我市2024年十大消费维权热点难点

2024年,市场监管局和市消费者协会以健全维权机制和普及维权知识为出发点,以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为己任,通过加强市场监督、查处违法行为、健全在线投诉机制、实现投诉高效化等有效举措,切实维护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全年受理消费投诉举报2389件,办结率100%,解决率97.5%,为消费者挽回经济损失88.87万元。消费维权舆情十大热点梳理如下:

通讯行业痛点仍未根除

尽管相关主管部门加强了对通讯运营商的监管,但该行业不规范营销和经营行为仍禁而不止,一些痛点问题尚未根除。

诱导升级套餐:部分运营商频频给消费者打推销电话,以新套餐更优惠、更划算为噱头诱导消费者升级套餐,并故意隐瞒合约期限、违约金等限制性条款。

套餐升级易降级难:运营商人为设置障碍阻止消费者降低套餐资费,如APP页面只显示更高价的套餐,消费者若调低套餐资费需通过人工客服或线下营业厅才能办理。

业务开通易取消难:消费者在开通一些增值业务时,只需要短信或客服电话就可以办理,但在取消或退订时,却需要到营业厅现场办理,部分业务取消时还被收取高额违约金。

购买流量包后仍限速:消费者在当月流量超出套餐上限被限速后,为解除限速购买了流量包,网速没有恢复正常,却还需要再购买解除限速包。

物业服务还需提升

近年来,消费者对物业服务的期待越来越高,但从消费者的实际感受来看,物业服务质量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装修押金不及时退还:一些物业公司在装修结束后,长时间拖延装修押金不退还,或强制要求业主将押金抵扣物业费。

服务质量不达标:一些物业公司巧立名目收取各种费用,却怠于履行服务承诺,或服务质量与合同约定存在明显差距。

物业公司更换难:一些小区的物业服务由开发商关联公司负责,小区业主没有参与选定,发现物业公司侵害业主权益时,却因各种原因难以更换。

家庭维修“坑”多难避

家庭维修行业一直是消费者投诉的热点之一。

巧立名目乱收费:一些第三方家庭维修平台人员维修前不报价,维修后乱收费。

小病大修无病乱修:一些维修人员无中生有或故意夸大故障严重程度,更换不必要的零部件。

用二手零部件冒充新部件:一些维修人员在未告知消费者的情况下,用翻修过的二手部件冒充新部件进行更换。

“山寨”维修、黑维修泛滥:搜索引擎通过竞价排名将一些“山寨”维修链接排在官方维修机构前面,导致消费者上当受骗。

旅游出行投诉增长显著

旅游出行涉及交通、住宿、餐饮、景点、导游、购物等多个环节,消费者投诉问题主要有:

大幅涨价:酒店行业趁节假日大幅涨价,将住宿价格调高数倍。

单方违约:部分酒店缺乏诚信,单方违约或砍单。如消费者支付完住宿费用到达现场后,酒店以房间已满等为由告知消费者无法入住。

职业技能培训乱象屡现

职业技能培训是人们提升自身素质和就业竞争力的途径之一。一些不法机构和个人利用公众这一需求,实施诈骗或欺诈行为。

职业技能培训陷阱:一些商家打着技能培训机构名义在社交平台发布影视后期制作、播音配音、游戏原画、塔罗师、心理倾听师等“培训”广告,宣称“包教包会”“承诺兼职”等,并编造其他学员成功案例,但实际课程内容质量低劣、与实际操作脱节,上当受骗者多为在校大学生。

职业资格培训骗局:一些培训机构利用部分人员不劳而获的侥幸心理,声称有“内部试题”包过考试,甚至缴纳费用便可直接获取证书等诱骗消费者支付所谓“培训费”。

消费者退费难:一些考公、考编、考证培训机构宣传“不过退费”,但消费者按照合同约定提出退费要求时,却遭到经营者故意拖延或收取不合理费用。

冒充国家相关部门实施退费诈骗:诈骗分子冒用国家相关部委或有关机构工作人员名义,向消费者推荐以购买所谓“国库券”等方式退还培训费用,造成消费者更大损失。

食品安全问题不容忽视

食品安全牵涉千家万户,关系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也是消费者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

食品变质或有异物:引发消费者身体或心理不适。

销售临期食品不告知:将临期食品与其他食品混合销售或未告知消费者为临期食品。

外卖投诉增长:外卖食品不卫生、封装不严、出现遗洒、送餐不及时、索要好评、发生争议态度恶劣等问题。

家装建材行业乱象频出

随着家装建材行业蓬勃发展,相关领域消费纠纷也大量增加。家装领域消费纠纷普遍存在案件复杂、调解难度大等特点。

装修工期延误:经营者不按合同约定时间交付家具产品或不按约定时间施工。

定制家具货不对板:家具成品的尺寸、款式、颜色与合同约定和设计图不符。

家装材料以次充好:以普通材料冒充环保材料。如宣称家装材料为“欧标”,但实际并无相关具体标准。

以约定或单方声明排除法定责任:卖场内商家跑路,卖场以消费者未直接与其签订购买合同为由,拒绝承担柜台出租者义务。

视频直播平台投诉多发

直播带货、短视频带货近年来成为不少商家的宣传和营销渠道,该领域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

短视频“低价引流”:部分经营者通过在短视频平台发布超低价宣传广告,诱导消费者到店消费,随后以各种名义收取高额费用,并诱导消费者办理贷款等。

直播间“赌石”骗局:商家利用直播销售无法现场查看、消费者决策时间短等特点,刻意制造商品稀缺感和抢购紧迫感氛围,诱导消费者陷入“赌石”骗局,上当者多为中老年人。

随意虚构夸大商品原价:商家事先在大型电商平台发布同款商品链接并标注超高价格,甚至有主播编造毫无根据的“原价”,制造商品“超值”假象欺诈消费者。

预付式消费风险隐患难除

当前,预付式消费经营模式已从最初的美容美发、健身等行业逐步扩展并覆盖了几乎所有消费领域,此类消费模式吸纳的消费者资金量也在成倍增长,并成为消费者权益受侵害的主要风险问题之一。

办卡手续不规范:商家不签订正式合同、消费后不提供凭据或发票,发生纠纷后消费者举证困难。

降低服务质量:经营者单方更改服务内容或以各种理由不提供选定人员服务等。

关门停业前促销:恶意骗取消费者预付资金,随后跑路失联,消费者预付款难以追回。

变更经营主体逃避履行债务:经营者通过变更企业名称、店铺标识、法人代表等方式变相逃避债务,对消费者预付资金使用设置不当限制,或不承认消费者原预付资金在新店铺的继续使用。

二手车投诉维权困难

车辆信息不实:一些不良经营者利用二手车市场买卖双方的信息不对称,故意隐瞒过户次数、瑕疵信息等车辆真实情况,或修改调低车辆行驶里程等,导致消费者遭受经济损失和安全风险。

价格不“透明”:商家虚构车源,低价诱客引流,在网上发布虚假低价车辆信息,消费者前来购车又告知车辆已经被售出。消费者无法获取准确的价格信息,被不良商家欺诈或误导。

巧立名目乱收费:由于二手车交易无明确收费依据,一些二手车交易市场借机巧立名目收取“拆牌费”“解抵押手续费”“交易服务费”等费用。

面对这些挑战,市市场监管局和市消费者协会将继续全力做好消费宣传教育引导、消费监督指导以及消费者投诉与咨询受理工作,引导经营者加强自我规范,诚信守法。针对预付卡消费、网络消费维权等痛点、难点、堵点问题,将在重点行业加强监督检查和处罚惩戒力度,切实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记者 夏静

放大 缩小 默认
格尔木日报社出版
 
中共格尔木市委机关报
 
主办:格尔木市融媒体中心  |  备案号:青ICP备20000349号
 
   第1版:
   第2版:
   第3版:
   第4版:
   第5版:
   第6版:
   第7版:
   第8版:
   第9版:
   第10版:
   第11版:
   第12版:
盘点我市2024年十大消费维权热点难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