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嘉敏
加强纪律建设是全面从严治党的治本之策。然而当前腐败存量尚未清除,增量持续发生,究其根本,是一些人在纪律底线上失守,漠视党纪法规,最终沦陷。让党员、干部从心底敬畏纪律、遵守纪律,勇于同违纪现象作斗争,不妨回答好三个问题。
为什么要持之以恒强调纪律建设?我们党在伟大革命、改革、建设实践中证明,什么时候纪律严明,党的队伍就朝气蓬勃,党的事业就会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什么时候纪律松弛,则弊病丛生、人心涣散,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就会大大削弱。“破法”必先“破纪”,“破纪”必先“淡漠”。习近平总书记列举的“七个有之”“五个比如”等问题正说明了谁不把纪律规矩当回事,谁就有可能成为违纪者,成为腐败滋生的土壤和条件。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坚持从严治党、从严执纪,干事创业越到关键处,越要严明纪律。必须抓早抓小,从源头上阻断不正之风和腐败滋生的通道,方能为党员干部修身做人、为官用权持续巩固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
党的纪律之于干事创业有何意义?现实工作中,个别党员、干部认为纪律规矩是条框枷锁,捆住手脚、束缚自由,担心“洗碗越多,摔碗越多”,把纪律规矩的约束当作不干事的“挡箭牌”,这是对党的纪律的误读,必须予以坚决纠正。纪律是管党治党的“戒尺”,也是干事创业的“鼓槌”,遵规守纪和放手干事从不是“单选题”,也不是“不愿谋事、不想干事、不敢管事”的理由。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明确了以纪律规矩检验和校正干事创业偏差,切实严格落实“三个区分开来”,对无过错行为不追究党纪责任的基本规则,旗帜鲜明为担当实干者撑腰鼓劲,鼓励党员、干部自觉在遵规守纪前提下,放手干事、积极作为。
怎样才是真正遵守党的纪律?抗美援朝老兵郑时文创作的《一个苹果的故事》,映照出一个政党、一支队伍严明的纪律与扎实的作风。对于党员干部来说,无论职务高低,无论资历深浅,无论功劳大小,党内不准有不遵守纪律的“特殊人物”“特殊组织”。然而当前,一些人不能像革命先辈那样做到无条件遵守党的纪律规矩,而是将其当成随意拉扯的“橡皮筋”,甚至同组织讨价还价,以各种理由为自己辩解、想方设法推托,在执行上打折扣、搞变通。必须真心地遵守和具体地遵守,心口一致,言行一致,着重与一切破坏党纪的言行作斗争,无条件地自觉遵守党的纪律,不打折扣、不搞变通,把他律转化为自律,内化为日用而不觉的言行准则。
加强纪律性,革命无不胜。问答之间,其义自见。党员、干部唯有守纪律、讲规矩,自觉百炼成钢、勇于担当,才能不断创造经得起历史和人民检验的实绩。
来源:青海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