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记者 高文成
春节,是中国人万家团圆的时刻。在全球各地,无论是身处异国他乡的建设者,还是离开祖国多年、传承数代的华侨华人,虽经山海阻隔,岁月流转,每逢春节,他们都会挂起一盏盏红灯笼,摆出热气腾腾的年夜饭,举办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庆祝佳节,传递祝福。过年,成为华夏子孙维系情感、传递价值、凝聚精神的纽带。
这个春节,参与建设马来西亚东海岸铁路的中马两国员工一道,将红灯笼高高挂起,期盼这份红彤彤的暖意能为乙巳蛇年带来好运;中国第15批赴南苏丹(瓦乌)维和部队举办“和平·友谊”庆新春文艺晚会,与多国友人在维和工兵营院内共同庆祝新春佳节。还有很多人在忙碌工作中度过春节。在刚果(布),参与中国建筑集团有限公司刚果(布)国家四号路项目的廖志康在除夕当天忙着项目安全排查,他深知当地民众对这条路翘首以盼,坚守岗位“不仅是责任,更是对项目的热爱”。正月初二,中国援几内亚比绍农业技术专家组前往奥约区曼班科村,为村民送去上一季收获的水稻种子。曼班科村村长奎巴·桑托斯·塞迪说:“正是一批批中国农业专家的坚守,让我们这个偏远的村庄也能种上优质的水稻,感谢你们。”
远赴他乡的建设者、坚守岗位的专家组、肩负使命的维和官兵……对他们而言,春节虽少了家乡的烟火气,却多了天下一家的温度;虽少了亲人的陪伴,却多了对家国更深的理解与热爱。这些在异乡奋斗的身影,用行动让世界看到中国的担当作为。伊拉克艾哈代布油田生产管理部主管哈迪·奥贝德说,“春节是中国人阖家团圆的重要时刻,中国建设者却选择和我们坚守一线,这令人钦佩”。
春节的文化基因,同样深深镌刻在华侨华人的血脉里。虽然离开故土,甚至历经数代,这份来自故土的文化印记依旧鲜活。在美国旧金山、加拿大温哥华、马来西亚吉隆坡等地,每逢春节,唐人街的红灯笼高高挂起,舞龙舞狮、庙会庆典热闹非凡。随着“春节”申遗成功,乙巳蛇年的庆祝氛围在全球华侨华人聚居地火热升温。马来西亚马六甲市鸡场街换上节日盛装,街头高挂大红灯笼和“蛇年大吉”等新春贺词,100人共同舞动一对“马中友谊瑞狮”;日本横滨中华街举办“春节祭”,舞狮、京剧、变脸等传统艺术表演以及节日游行、烟火会等活动陆续上演,规模远超以往……
华侨华人春节庆祝活动的传承,助推春节文化不断走向世界。在法国,“金蛇献瑞”巴黎春节联欢晚会在巴黎莫加多剧院上演,为旅法华侨华人带去家乡温暖,为法国民众提供深入了解春节文化的窗口;在泰国,很多餐厅在春节期间将中国佳肴与当地口味相结合,酸辣虾汤就饺子,成为乙巳蛇年曼谷街头的别样味道。悉尼华星艺术团团长余俊武说,华侨华人是中华文化在海外的承载者和传播者,随着祖国的繁荣强大,相信中华文化的影响力会越来越大。
跨越时间,春节是一种传承;跨越空间,春节是一种连接。它让中国人的情感彼此相连,让中华文化生生不息。而那些身处海外的中华儿女,他们搭起桥梁,正在传承文化的绚丽色彩,也在传递文明的时代力量。
金蛇舞动迎新篇
新华社记者 吴雨
辞旧迎新,金蛇舞春,蓬勃的活力飞扬在广场锣鼓喧天的热闹里,充盈在街头张灯结彩的喜气中,书写在千家万户的春联上,涌动在海内外炎黄子孙的血脉中。
申遗成功后首个春节的到来,承载着中华文明深厚的历史积淀,浓缩了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更焕发出新时代新篇章的活力与魅力。
怀揣着美好愿望,神州大地正以亘古不变的热情,拥抱乙巳蛇年的到来,打开新画卷、书写新篇章。
回望来路,一起走过的甲辰龙年有着国力跃升的宏伟气魄,更有着上下同心的奋斗身影。区域发展协同联动、积厚成势,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相互融合、同频共振,绿色低碳发展纵深推进,美丽中国画卷徐徐铺展。每一张洋溢着幸福的笑脸,都饱含耕耘与收获的故事;每一个全力奔向梦想的人,都在闪闪发光。
新年伊始,万象更新。不少人已定下新目标、许下新愿望、期待新变化。今年我们将全面完成“十四五”规划,上下同欲,实施更加积极有为的政策,聚精会神抓好高质量发展,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保持经济社会发展良好势头,一定能够创造新的更大奇迹,让梦想升腾得更高更耀眼。
乙巳蛇年将有两个立春,民间认为“双春年”是难得的好年景,意味着丰收和好运。真正的好年景掌握在自己手中。开年冲刺“开门红”,还要奋斗“全年红”。蛇年的春天孕育着生机和希望,昭示着蓬勃的发展势头,也积蓄着丰收的力量。
年轻人为何喜爱“新中式”
土土绒
用有形之手护创新之花
孟繁哲
无论是作为美学风格还是生活方式,近年来,“新中式”都备受年轻人喜爱。如今的“新中式”,早已不限于穿搭、饮食、美妆等领域,而是广泛延伸、不断出新,一次次掀起“出圈”热潮。
“新中式”价值内核没变,形式却在不断变化。从穿汉服、化唐妆、围炉煮茶,到练八段锦、品中式茶饮、打卡古建筑,年轻人从这些活动中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正如有媒体总结的,“新中式”不止停留在物质生活层面,当代青年的精神世界在“新中式”风潮的浸润中日渐丰盈。
“万物皆可‘新中式’”,网络流行语折射出“新中式”文化内涵和外延的不断扩大。扩大的过程,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融合中外新元素、不断结合现代新技术的过程。例如,这两年爆火的环境式越剧《新龙门客栈》,就是将传统越剧与现代小剧场模式相结合。打破舞台演出的“第四堵墙”,让观众置身戏剧场景中,与戏剧剧情形成“时空同步”,这种创新深受观众喜爱。
由此可见,在“新中式”流行的过程中,“新”和“中式”一个都不能少。归根结底,文化的发展需要内在生命力的推动。激发内在生命力,关键在于在充分吸收优秀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换言之,“新中式”的“新”,是更新,也是创新;是温故知新,也是吐故纳新。其中,现代科技的助力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陈出新的重要因素。2024年,《黑神话:悟空》成为游戏领域的现象级产品,获得多项大奖。对此,主创团队坦言:产品的成功得益于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的强劲赋能,也得益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厚滋养。“科技+文化”,取得了“1+1>2”的效果。这正是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在生命力的一个有益尝试。
坚持守正创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生活,不断孕育生生不息的文化生命力,让富有时代精神的文化更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必能推动更多“新中式”深入人心,为人民群众美好生活提供更丰厚的文化滋养。
来源:人民日报
前段时间,地方两会密集召开,“新质生产力”“未来产业”“科技创新”“现代化产业体系”等成为地方政府工作报告中的关键词。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科学技术要打头阵,科技创新是必由之路。”走好科技创新之路,需要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共同发力,既通过市场机制充分激发创新主体的内生动力,又强化政府作用,构建良好科技创新生态。向科技创新要动力,政府要扮演好三个角色。
先当“助产士”,汇聚资源“滴灌”科创新苗。
拿超精密测量仪器来说,研发门槛高,初期投入大,一度被国外企业垄断。怎么破局?在深圳西丽湖国际科教城,当地政府组建概念验证平台,设立耐心资本提供金融支持……依托丰厚的资源,一支科研团队自主研发的相关技术与仪器,已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从0到1的创新突破,需要有“第一桶金”,也需要“扶上马,送一程”。从组建天使投资基金,到推出税收奖补优惠政策,再到建立“揭榜挂帅”“创新积分制”等竞争制度……一些地方已经在靠改革的方法,破除观念和制度藩篱,去发现并助力那些正在经历“分娩”之痛的“科创母体”。
再当“陪跑人”,协调各方提供优质服务。
创新之路是孤独的,有陪跑人,就能缓解无助的焦虑。重庆探索建立了技术经理人、职业经理人、投资经理人、孵化器管理人4支陪跑人队伍。政府为陪跑人搭建平台、保障待遇,陪跑人为创新者提供技术撮合、项目遴选、融资对接等专业服务。2024年,重庆高新区陪跑人队伍带动技术合同成交额突破35亿元、同比增长2.1倍。
“陪跑”不只是陪伴,还意味着组织、协调和引导。现代产业通常具有较长的产业链条。无论是制造新能源汽车,还是生产国产大飞机,背后都涉及成百上千家供应链企业。提升创新效率,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单打独斗显然不行,握指成拳才能形成合力。在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上,政府大有作为。
还要当“护航员”,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
市场是创新的孵化器和加速器,市场要更高效,政府必须更有为。得益于浙江宁波海曙区开通的快速预审绿色通道,一家企业发明的用于新能源汽车的防辐射脚垫,专利申请从提交文本到最终获批用时仅50天。企业抓住时机,迅速推出产品,订单接踵而至。
“护航”,守护的是创新成果中凝聚的心血、智慧和勇气。要想创新主体不断壮大、创新意愿不断增强、创新举措不断涌现,就必须让创新成果受到充分尊重和保护。明确规则,加强监管,更明晰更高效地为创新“赋权”“确权”,必能让企业家心无旁骛、着眼长远,让创新创造活力竞相迸发。
创新是一种文化、一种氛围、一种势能。扮演好三个角色,政策更精准些、机制更灵活些、服务更高效些,定能让创新动能澎湃起来、弥漫开来,一路生花。
来源: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