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静
打我记事起,一进腊月,家里就开始弥漫着一股忙碌又兴奋的气息,那是要准备年货啦!在我成长的岁月里,从跟着祖母、母亲,再到现在自己参与其中,年货购物的模样一变再变,就像一首欢快又充满故事的变奏曲。
祖母常说,在她年轻的时候,生活十分艰苦。那时候,买东西都得凭票,布票、粮票、肉票等是购买年货的关键凭证。一进腊月,祖母就会早早地把积攒了一年的票证整理好,怀揣着它们去供销社排队置办年货。
供销社里的商品种类有限,但对于当时的人们来说,这里就是年货的主要来源地。祖母会优先买上一些粮食,确保一家人过年能有足够的主食。偶尔碰上运气好,能买到一块不大的猪肉,那可算是过年的“硬菜”了。此外,祖母还会挑选一些简单的日用品,像肥皂、蜡烛等。那时候,能让一家人在过年时吃得饱、用得上基本的东西,就是她最大的心愿。
过年的氛围还体现在一些小物件上,祖母会精心挑选几张年画,有寓意丰收的,有象征吉祥的,拿回家小心翼翼地贴在墙上,瞬间就让家里有了过年的气氛。对于祖母来说,年货虽然简单,但每一样都承载着她对家人的爱和对新年的美好期盼。
到了母亲这一代,生活条件有了一定的改善。凭票购物的日子逐渐远去,集市和后来兴起的超市成为了采购年货的主要场所。
母亲说,那时候一到腊月,集市上就热闹非凡,人山人海。她和父亲会骑着自行车,前面大梁上坐着孩子,后面载着母亲,一路驶向集市。母亲会提前列好详细的清单,上面写满了全家人过年需要的东西。
在集市上,母亲会先去肉摊挑选猪肉。与祖母那时候不同,母亲买肉开始“喜瘦厌肥”,会精心挑选一些五花肉和瘦肉,用来做红烧肉、炒肉丝等美味。除了猪肉,鱼也是必不可少的,寓意着年年有余。水果摊上的苹果、香蕉成了孩子们的最爱,母亲总会买上一些,让我们在过年时能解解馋。
过年当然也少不了新衣服,母亲会在集市上的布料摊挑选花色漂亮的布料,回家后用缝纫机为家人缝制新衣。看着一家人穿着自己做的新衣服,母亲的脸上总是洋溢着幸福的笑容。此外,瓜子、花生、糖果等也是母亲必买的年货,一大家子人围坐在一起,吃着这些零食,看着春节联欢晚会,过年的氛围浓厚又热烈。
如今,我成为了家庭中置办年货的主力,而年货的采购方式和种类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购成为了我购买年货的主要渠道。
我只需拿着手机,在各种购物平台上浏览,就能轻松选购来自天南海北的商品。从地方特产到海外洋货,从高品质的生活用品到多样化的文化消费产品,应有尽有。家里的冰箱不再是简单地塞满鸡鸭鱼肉,而是有了各种进口的海鲜、精致的糕点和有机蔬菜等。
年夜饭也有了新的选择,我会从网上购买一些预制菜,像佛跳墙、花椒鸡这类平时家里没条件做的硬菜,买回家经过简单烹饪就能端上餐桌,让家人品尝到不同的美味,也让父母从繁琐的家务中得以解脱。除了物质上的年货,我还会为家人准备“精神年货”。比如,提前预订旅游行程,带着家人在春节期间去领略不同地方的风土人情;或者抢购贺岁片的电影票,一家人一起走进电影院享受欢乐的时光。
从祖母到母亲,再到我,年货的变迁不仅是物质的丰富和购物方式的改变,更是时代发展的缩影。它映照着我们生活的日益富足,也承载着三代人对新年、对家人的美好祝福和期盼。无论时代如何变迁,那份对家的眷恋、对亲人的关爱,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始终在年货中传承,从未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