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济川
岁末年初,围绕中心工作开展的检查督导、专项考核纷至沓来。面对“年终大考”,部分基层干部把台账当成“头等大事”,将主要时间精力放在做台账、补台账、改台账上,而忽略了实际工作,企图用漂亮台账换取考核“好名次”。台账当主角,实绩靠边站,说到底是本末倒置、形式主义作祟。
台账,本应是管理工作的辅助工具,是记录工作进展、反映问题现状的重要载体。它像一面镜子,映照出工作的点点滴滴,为决策者提供参考,为执行者指明方向。然而,当台账被过度渲染,甚至成为考核的“重头戏”时,成为唯一或主要的评价标准时,其本质便悄然发生了变化。一些基层干部开始为了台账而台账,不惜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去雕琢这份“门面”,却忽视了工作的本质——解决实际问题,服务人民群众。
这种形式主义的做法,不仅背离了台账的初衷,更严重扭曲了政绩观。政绩,本应是干部在实际工作中取得的成绩,是人民群众实实在在的获得感。但如果仅仅以台账的漂亮与否来评判工作的好坏,那么,这种政绩观无疑是错位的。它鼓励的是表面的光鲜,而非内在的实质;是形式的堆砌,而非内容的丰富。长此以往,不仅会挫伤那些脚踏实地、默默奉献的干部的积极性,更会导致整个工作风气的浮躁和浮夸。
政绩不是台账上的数字游戏,而是人民群众心中的口碑。干部应把心思用在解决实际问题上,把精力投在为民服务上,找准工作的切入点和着力点,在苦干实干、智干巧干上下足功夫。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沉下心、俯下身、融入情,倾听群众的呼声和诉求,在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上发力,列出办事清单,切实解决好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同时,组织部门作为考核的“指挥棒”,也应承担起引导正确政绩观的责任。在考核过程中,不能仅仅停留在听汇报、翻台账、看材料的层面,而应多看现场,多问过程,多听民意。要看干部在实际工作中是否真正下了功夫,是否真正解决了问题,是否真正得到了群众的认可,“拧干”台账中的水分,还原政绩的真实面貌。
“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应建立健全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这个体系既注重结果,也注重过程;既看重显性政绩,也看重隐性政绩;既听取上级意见,也听取群众评价。通过这样全面、客观、公正的考核,才能激励干部在工作中既注重形式,更注重内容;既追求速度,更追求质量;既关注自身发展,更关注群众利益。如此,才能确保考核结果的客观性与准确性,才能激励干部真正把心思用在工作上、用在群众上,把精力投入到办实事、抓落实上来。
来源:青海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