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段亚慧 通讯员 赵正晶
巍巍昆仑,磅礴雄浑;茫茫戈壁,浩瀚苍茫。发源于昆仑山布尔汗布达山脉的大水河、大格勒河、五龙河冲击形成的大格勒洪积扇,绵延流长数百里,形成了一望无际、山水绚丽的“瀚海绿洲”景观。“瀚海水乡五子湖”“瀚海明珠五龙沟”“瀚海矿都大格勒沟”“瀚海湿地尕勒滩大勒滩”是“神奇柴达木·梦幻盐湖城·杞红小镇”最具影响力和知名度的金名片。
这里,军垦、农垦等红色文化积淀深厚,地域特色鲜明。在1680平方公里的大地上,两千名淳朴的大格勒人孕育了开放、包容、多元、独特的移民文化。便利快捷的交通条件、深厚悠久的军垦农垦历史、丰富多彩的自然景观,奠定了其在青藏线上的战略地位和柴达木八百里瀚海上的重要枢纽地位。
如今,火红的枸杞染红了戈壁,带富了乡亲们红火的好日子。漫步在乡间道路上,浓厚的文明气息扑面而来,俨然一幅“文明之花遍地开”的景象。回头望去,地里不仅是红彤彤的“枸杞红”,还有盛开的“文明花”。整齐的枸杞地、宽敞的柏油路、热闹的乡中心、漂亮的别墅群。一幅村庄美、村民富、乡风好的和美乡村新画卷正徐徐铺展开来。
疾如闪电,时光荏苒,弹指一挥间。1980年3月,为支持黄河上游龙头电站——龙羊峡水电站建设,海南州共和县曲沟公社加什达、查那和前菊花大队465户、2841名社员舍小家顾大家,不远千里由共和县迁往大格勒农场安家落户,从此开始了他们新的生活。大格勒乡人迎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在广阔无垠的柴达木盆地深处,掀开了浓墨重彩的战天斗地、建设新家园的壮丽一幕。
45年来,在党的惠民政策和我省库区移民扶持政策的福泽普惠下,在省州市委的带领下,大格勒乡各族干部群众不忘初心、抢抓机遇、奋勇争先,用勤劳和智慧、热血和汗水,干成了一件又一件大事,绘就了一幅幅锦绣画卷,奏响了一曲曲华彩乐章,书写了一个个动人心弦的美丽故事,闯出了一条条波澜壮阔的杞红大道。
如今的大格勒乡,新农村建设如火如荼,村庄面貌焕然一新,基础设施完善,医疗、教育事业蓬勃发展,道路上车水马龙、方便快捷,产业兴旺、百姓富强。数据显示,自库区移民搬迁以来,全乡地区生产总值从1980年的不足30万元增加到2024年的8600万元;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980年的119.2元增加到2024年的4.47万元。
党的十八大以来,大格勒乡牢牢把握乡情定位,以造福人民群众为目标,以绿色发展为路径,以改革开放为动力,以“党建领航·杞红小镇”为引领,以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建设为抓手,打造生态文明高地,在更高起点上加快崛起,走出了一条生态良好、乡村文明、村美人富的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现代化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大格勒乡把保护治理作为重中之重,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保护好“绿水青山”,守护好“金山银山”。
如今的大格勒乡,尕勒滩草木葱茏,生机无限;大格勒河蜿蜒奔流,昼夜不息;五子湖牧场满目青翠,牛羊自在。
大格勒乡坚持把枸杞产业优先发展、带动其他产业加快发展作为推进大格勒乡现代化建设的重中之重,充分发挥核心产区、核心品牌优势,坚持走特色化、品牌化、精品化之路,持续推进枸杞产业发展建链、补链、强链、延链。
火红的枸杞、神奇的沙棘、优质的紫皮大蒜为大格勒乡经济发展带来了活力。大格勒“杞红小珍”区域公用品牌影响力越来越大、提升绿色有机农畜产品供给能力越来越强。如今,该乡一跃成为“全国文明村镇”、全国“一村一品(枸杞)”示范乡、优质枸杞出口基地、“国家卫生乡”“省级党建标杆”等。2024年,全乡村集体经济收益291.2万元,龙羊村、查那村村集体经济收入超百万元。
45年来,在青海省库区移民后期扶持政策和省移民局的帮扶倾斜下,大格勒乡基础设施焕然一新、乡村道路改造升级、全乡主干渠渠系提升、小康路及主干道绿化、农牧民居住条件提升以及四村产业发展项目遍地开花,“杞红驿站”开业运行、“杞红家宴”迈出乡村旅游第一步、“杞红小珍”枸杞产品上线“青藏优品”,实现线上电商订单式售卖,“杞红田园”“杞红冷链”“杞红牧场”等项目配套基础设施已实现投产创收,大格勒绿色有机农畜产品产销一体化输出格局不断得到拓展,农产品附加值得以提升,“杞红小镇”影响力持续攀升。
养老医保全覆盖,民生福祉再提升,村民们的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自2019年以来,为全乡村民累计代缴医疗保险352.44万元,真正实现“创于集体,惠还于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显著提升。
45年坎坷艰辛,45载接续奋斗。大格勒乡党委政府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聚焦民生热点难点,精心谋划、重点推进,通过一件件实事好事,让广大群众看到了更大变化、得到了更多实惠,让老百姓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