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版: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25年1月7日 星期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以“心引擎”激活人才“一池春水”

□ 记者 汤红红

2024年,我市着力打开引才之“门”、掌握育才之“道”、打造留才之“家”,既壮大人才的体量,也提升人才的质量,同时让人才感受到家的温暖,把“人才”这篇大文章写实写好,以“心引擎”激活人才“一池春水”,推动人才事业发展“加速跑”。

以“真心”打开引才之“门”

我市从引才方式、引进标准、政策待遇、资金支持等方面拿出务实举措,持续释放爱才、尊才、惜才的鲜明信号。

制定《格尔木市鼓励引进培养人才30条措施》,聚焦工信、农牧、教育、卫健等人才需求实际,组建专家评审团,评审出市级引进和培养的79名人才和7个团队。在盐湖资源、新能源等重点领域引进实用型、复合型人才15名;依托“校园引才”引进优秀高校毕业生1名;通过第五届“智汇三江源·助力新青海”人才项目,成功签约中绿中科储能科技有限公司等6家单位,引进人才6名;充分利用京青两地优秀人才资源,成功实施专家月服务和第24批来青博士服务团省情考察暨“智慧柴达木·建设新高地”高层次人才海西行活动,推动解决相关领域的技术难题与薄弱环节。

在摸排教育、工信、农牧、卫健等各领域人才发展情况的基础上,结合2024年人才引进培养周期计划,拟定2025年人才专项经费750万元;协调市文旅局及时对接察尔汗盐湖、鲁能新能源工业园等旅游景区,沟通落实“昆仑英才卡”旅游服务优惠政策;对标2024年海西州“四名”人才工作室推荐申报条件和要求,按照个人申报、主管单位审核、市委人才办复核等程序,从全市各领域择优向州委人才办推荐21个工作室。

以“用心”创新育才之“道”

产教学融合,亮点在于“融”。“教室即车间”的教育改革,犹如为教学与产业紧密相连搭建了一座桥梁。市职业技术学校按照企业的工作流程、岗位技能和综合素质要求设置课程,有效避免了教学与生产脱节的问题。

“把所学知识与实际工作场景相结合,能帮助我们的学生更直观地理解相关知识要点,从而更好地掌握数控加工技术。”市职业技术学校培训中心负责人何斯日古冷说。

市职业技术学校联合企业打造“一联两创三融合”校企合作党建工作品牌,建立对话机制,形成双主体合作办学模式。该校与青海汇信资产管理有限责任公司、青海中浩天然气化工有限责任公司等12家企业开展校企合作,全方位深化产教融合,建设产教融合实训基地8个。

同时,建成盐湖产业产教融合实践中心,积极参与盐湖化工、高原生态建设、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重大课题协作攻关,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紧密结合。

从开学之始到毕业之终,从书香弥漫的青葱校园到火热的生产车间,青年学子通过产业推介和实地走访,与全市多个重点企业亲密互动、深化合作,实现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无缝衔接。

目前,我市人才总量为7479人,其中:专业技术人才3703名,占49.51%;农牧区实用人才170名,占2.27%;技能人才2088名,占27.92%;企业经营管理人才1383名,占18.49%;社会工作人才135名,占1.81%。

以“暖心”打造留才之“家”

林茂则鸟栖,家暖则心安。留住人才靠的是暖心的政策,要在政策上做“加法”,从人才的实际需求出发,加强“供给侧”,让留才之“家”暖意充沛,让人才真正感到舒心。

我市加快构建便捷高效、全方位全生命周期的服务保障体系,依托“一街一园一基地”创业平台,向高技能人才发放补贴,扶持高校毕业生创业。开发人才公寓48套,干部周转房703套,在子女教育、配偶就业等方面提供全方位的贴心关怀,让人才工作舒心、生活无忧。

同时,我市不断完善人才服务机制,让人才扎根的沃土更丰盈,让人才发展的环境更优越,让好环境成为留住人才的“强磁场”,推动资源向人才倾斜,让人才有归属感。及时了解人才的需求动态、实际困难,以切实的举措为人才纾难解困,解决人才户口迁移、家属就业、子女就学和医保社保等问题,把人才的合法权益保障好,在经费上给予支持,让人才没有“后顾之忧”,全心投入城市发展建设,为我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

以“人才”之桨,鼓“改革创新”之帆,任重道远。我市将继续全面提升人才服务质效,创造“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的人才环境,全力推动人才工作再上新台阶。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格尔木日报社出版
 
中共格尔木市委机关报
 
主办:格尔木市融媒体中心  |  备案号:青ICP备20000349号
 
   第1版:
   第2版:
   第3版:
   第4版:
   第5版:
   第6版:
   第7版:
   第8版:
   第9版:
   第10版:
   第12版:
以“心引擎”激活人才“一池春水”
奋力谱写美丽中国青海篇章
为维护世界和平稳定注入更多正能量
二〇二五年市委财经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