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版: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24年11月23日 星期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放大 缩小 默认
宗日遗址考古的那段时光

考古工作不仅是与千年遗物的对话,更是追溯历史、还原文化的桥梁。对于半路转入考古学的我而言,首次参与发掘工作,将沉睡千年的遗物得以重见天日,是一次激动人心的体验,更是一种骄傲与责任。

两年前,在导师汤老师的安排下,我和一起考古的同学前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一处新石器时代的重要遗址、被认为是黄河上游史前文化的“珍贵窗口”——宗日遗址进行考古。这次是继1994年至1996年发掘之后,再次揭开这个古老遗址的神秘面纱。

青海最美的季节带走了我们的暑假。那偏远的小山村里竟埋藏着几千年的历史文化。一路上,辽阔的草原和各种动物吸引着我们的眼球,一直担心的高原反应如云随风轻飘而去。刚来几天,激动的心绪尚未平静,施老师便带领我们去看前几年的发掘情况。

关于宗日遗址

宗日遗址位于海南州同德县巴沟乡,地处黄河上游台地之间,由班多、团结、卡力岗三个自然村所包围。遗址分布范围广,是目前黄河上游发现的年代较早、面积最大、内涵较为丰富的一处新石器时代遗址。宗日遗址最初名为“兔儿滩遗址”,属于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在1994年正式发掘时,改为“宗日遗址”,“宗日”在藏语中是“人群聚集的地方”。

在1994年至1996年那次发掘中,发现了舞蹈纹盆和二人抬物纹盆等重要的彩陶,其制作工艺不同于马家窑文化,因此发掘者认为这是一种新的考古学文化,定名为宗日文化。宗日遗址中包含马家窑文化马家窑类型、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宗日文化、齐家文化和卡约文化等多种考古学文化。这个遗址的地层中叠压着几种考古学文化,叠压打破关系极为复杂,这为我们的发掘工作带来挑战。

宗日遗址的发掘为黄河上游史前文化研究带来了重要线索,如陶器类型、遗迹布局和聚落形态等,为探讨早期社会结构和经济模式提供了关键证据。在这一过程中,我不仅体会到了田野工作的严谨性,也通过每次数据分析与遗迹记录,深刻理解了考古学对历史复原的重要意义。

田野考古

田野考古工作是一项既艰苦又充满挑战的工作。第一年,我们从基础工作入手:手握刮铲,进行细致刮面。通过长达一个多月的练习,我们逐渐掌握了田野考古所需的基本技能,学会了观察土质土色的敏锐度。田野考古既是一项脑力劳动,也是一项高强度的体力劳动,要有极高的专注力。清理遗迹时,不仅要简单清理遗迹上的填土,还需通过精细操作,仔细辨认遗迹边界土质土色的差异。只有经过仔细观察和认真清理,才能准确辨认遗迹的形态与范围,为后续研究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撑。在宗日遗址,复杂的叠压打破现象尤为突出,像“俄罗斯套娃”一样,一坑套一坑。若无法清晰辨认土质土色,就会清理到其他遗迹的填土,因此我们常常在懊悔中度过。吃一堑便长一智,经过施老师的指导,我们掌握了土质土色包含物的区别方法,学会了通过精细清理和多角度观察,准确辨别遗迹形态与范围。

遗迹清理完成后,我们现场手绘遗迹平剖面图及探方位置图,记录出土信息,分析陶器特征,通过对纹饰及器型进行辨析,进一步揭示宗日文化与马家窑文化的关系。如此一来,田野考古的基本流程就慢慢学懂了。接下来便是循环往复的重复性工作,熬夜加班成为常事。但这些重复性的劳动不仅磨炼了我们的耐心,也让我深深体会到田野工作的严谨性与科学价值。

经过一年的沉淀,第二年再来宗日遗址考古,显然就轻车熟路了。但仍旧会出现“翻车”现象:一不小心就挖反了,一不盯紧就挖过了,一不留神就又挖错了。虽然总会出现些许意外,但每次都会有新的收获。汤老师也常会到工地去看,关心我们的情况,并给我们进行现场指导。青海的天空,蔚蓝而又干净。我在想:宗日人是否会仰望天空,寻找那最初的归宿?日复一日,冬去春来。等到离开时,已是落叶纷飞,遍地枯黄,异地的风景在车窗中飞驰而过,我们的田野工作告一段落。

考古生活点滴

在田野工作之余,我们还学习了关于宗日遗址的相关知识。汤老师给我们提供了数十篇文献以供学习,刘莉老师给我们连续上了两天的讲座,施老师对残留物分析与微痕分析实验给予悉心指导。

每天劳作之后,散步成了我们放松身心的方式。日复一日的散步,虽枯燥乏味,但用脚步丈量这片土地,也别有一番滋味。望着远处的群山,就会想着山上何时会落雪?景致奇特的土林,屹立在远处,令我对这片神奇的土地有了一种敬畏之情。沿路可以看到小麦、大豆等农作物,偶尔也会去拾捡尝鲜。有时也能看到肥大的野兔突然从地里窜出来,为何称作“兔儿滩遗址”是有缘故的。我们三五人沿着村里唯一一条大路走着,眺望远处连绵不绝的群山,夕阳余晖洒在大地上。此刻,我真想让时间定格下来。脚步丈量过的土地、视线追逐过的风景,让我深深体会着田野考古的别样之美。

七八九月份正是青海最佳旅游季节,也是各种瓜果蔬菜丰收的季节。我们经常会去采摘村民不要的杏子、用沙枣花制作香料、到田间地头采挖蒲公英等野菜……这里家家户户有一个大院,满院的杏子、梨、苹果,每天均可采摘,颇有一番趣味。

考古期间,馍馍、牛肉、羊肉、土火锅、坑锅羊肉、酿皮、老酸奶、炒面(糌粑)等青海特色食物,大家已习以为常。有同学戏说“今年吃的牛羊肉比我这辈子吃的还要多”。我们每天都有新鲜的牛奶可喝,上面漂着曲拉、奶油,新鲜而美味。刚来时喝着会拉肚子,但久而久之便已习惯。我们经常用牛粪生火,就地堆火做馍馍,烤制出的馍馍外皮酥脆、里面松软,闻起来还有一股秸秆草的清香。

考古工作可谓是“抢晴天,抓阴天。牛毛细雨当好天,月亮底下当白天,晴天一天顶两天。小雨大干,大雨硬干。暴雨钻空干,没雨拼命干”。但也有例外,那便是中秋节。老师们放假一天,而我们则去游赛宗寺。在大雨中转山一圈,高原反应耗费了多半体力,但坚持下来之后便是一种精神上的愉悦。

在闲暇之余,漫步在广袤的草原上,远眺连绵山脉,品尝着高原的瓜果、野菜,感受大自然带来的馈赠。高原的阳光灼烈,长时间的户外劳作让我们的皮肤变得黝黑,但这也锻炼了我们的身体,磨炼了我们的意志。

田野生活不仅是工作的延续,更是另一种文化的体验。在一片片叠压着古代文明的土地上,我们仿佛穿越了时间,与千年前的宗日人对话。这些经历,不仅丰富了田野生活的趣味,更让我感受到考古的价值与意义。

五年的宗日遗址发掘,为研究黄河上游史前文化提供了宝贵的线索,也让我们对彩陶文化的交流与传播有了全新的认识。两年的田野考古时光,让我从一名考古新人逐步成长为能够独立思考与操作的考古工作者,也让我更加坚定了对考古事业的热爱。这段经历将成为我考古生涯中最重要的记忆,更激励我在未来的学术道路上继续前行。

放大 缩小 默认
格尔木日报社出版
 
中共格尔木市委机关报
 
主办:格尔木市融媒体中心  |  备案号:青ICP备20000349号
 
   第1版:
   第2版:
   第3版:
   第4版:
   第5版:
   第6版:
   第7版:
   第8版:
   第9版:
   第10版:
   第12版:
宗日遗址考古的那段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