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版: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24年8月14日 星期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70年·百姓话变迁
“这么好的日子,以前想都不敢想”

村民在岗巴布合作社雕刻玛尼石。记者 冯春梓 摄

□ 记者 叶西措

在昆仑山下六子湖畔,数顶藏式帐篷紧挨着搭起,嘹亮动听的歌声,优美动人的舞姿,为唐古拉山镇长江源村的夏夜增添了独特的烟火气息。这是唐古拉山镇长江源村2024年“夏季村晚”示范展示活动盛况,村民们一同品美食、看演出、忆往昔,庆祝搬迁20年来村民生活的变化,整场演出让观众感受到了村民们伴随着乡村振兴的步伐,沐浴在党的温暖怀抱中,以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创造美好生活,描绘着新时代下长江源村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美丽画卷。

“时间过得真快,我们已经搬迁20年了。这些年,我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回想起来,真是感慨万千,这么好的日子是我们以前在山上想都不敢想的。”更尕南杰说道。

更尕南杰,唐古拉山镇长江源村原党支部副书记,198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近日,记者来到更尕南杰的家里,老人正在看新闻联播,看到记者到来,热情地招呼记者坐下。老人的家里,华丽的藏式家具,干净整洁的客厅,荣誉证书整整齐齐地摆在墙上的柜子里,“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海西州民族团结先进个人”“市级民族团结试点工作先进个人” ,显眼处摆放着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来长江源村考察时的照片。

说起习近平总书记来的那天,更尕南杰依然记忆犹新。他说:“那天下午,我和村里的藏族群众身着盛装,手捧哈达,怀着紧张而期待的心情等待在村委会门口。习近平总书记一下车,我第一个向总书记敬献哈达,总书记一直拉着我的手,听我介绍村里生态保护、群众生活情况,总书记的手很温暖,他说‘你们的幸福生活还长着呢,希望你们健康长寿’。温暖的话语,真挚的关怀,殷切的嘱托,留在我们所有人的心里。”

更尕南杰介绍说,这些年村里发生了巨大变化,村民们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靠自己的双手发家致富。有的开小卖部、有的开奶茶店,有的开服装店、饰品店,日子过得红红火火,村里建起了牛羊育肥基地和饲草料基地,藏餐厅、民宿,村里的后续产业从无到有,村民收入一年比一年高,生活日新月异,村里的绿化、硬化、亮化基础设施日臻完善,先后建起小学、敬老院、垃圾填埋场,天然气入户、给水、排水的升级改造都得到了落实。

“2004年11月25日,我们第一次来到格尔木,看到政府为我们每家每户统一建好的新房子,村民们都很高兴。”时隔多年,更尕南杰仍然清晰地记得初到新村时的情形。看着搬迁前的老照片,更尕南杰陷入回忆:“搬下来之前大家都在犹豫,毕竟要离开世代生活的草场,尤其是上了年纪的村民,心里更是没底。”为了解除村民的思想包袱,他和村干部一起挨家挨户给村民解释搬迁政策,让大家放心。

2004年11月,包括更尕南杰在内的128户407名牧民,离开了世代居住的草原——位于青海省西南部的长江源头沱沱河流域,搬到了400多公里外的格尔木市南郊。

八月的长江源村,绿荫环绕,美丽温馨,处处是发展、祥和的喜人景象,一排排藏式风格的庭院错落有致,朱红色的大门与洁白的墙面,屋顶上一面面五星红旗随风飘扬,将湛蓝的天空映衬得分外纯净。广场上,孩子们你追我赶,老人们坐在一起晒着太阳,聊着家常……一派悠闲静谧的景象。

多年来,长江源村各族群众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守护着三江源头的绿水青山,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长江源村村容整洁,基础设施完备,村集体经济蓬勃发展,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养老、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更加完善,各族群众心怀感恩,互帮互助,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格尔木日报社出版
 
中共格尔木市委机关报
 
主办:格尔木市融媒体中心  |  备案号:青ICP备20000349号
 
   第1版:
   第2版:
   第3版:
   第4版:
   第5版:
   第6版:
   第7版:
   第9版:
   第10版:
   第11版:
   第12版:
“这么好的日子,以前想都不敢想”
青藏集团公司单日旅客发送创历史新高
市城管局加强儿童公园服务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