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汤红红) 今年以来,市人社局积极推行门诊特殊病慢性病认定新模式,不断优化门诊特殊病慢性病申报认定服务,变定时限办为随时可办,真正做到便民利民,提高医保服务效能。截至目前,门诊特殊病慢性病的院端办理人数已经达到了400余人。
推行“互联网+医保”,解决慢性病门诊待遇申报资料由医院和医保部门人工传递不便的问题。同时,依托青海省医疗保障信息平台,由具有认定资格的定点医院按照待遇认定标准和程序开展医疗鉴定,完整填写门诊特殊病慢性病待遇认定表并将参保人员待遇认定所需相关影像资料上传至医疗保障信息系统,经确认后参保人员即可享受相应待遇,无需再到医保经办机构进行审核确认,极大地节省了时间和精力。
加强政策宣传解读,加大窗口经办人员培训力度,提升服务意识和业务技能,确保操作流程公开透明。申报材料上传至医保信息系统后,在规定时间内回复结果,确保参保患者待遇认定的公平性、统一性和及时性。同时,针对电话咨询和线下办理的群众,及时公布门诊特殊病慢性病咨询热线,对于材料不齐全或不符合条件的予以一次性告知,不断提升群众办事服务体验。
充分利用医疗机构服务优势,优化服务流程,将门诊特殊病慢性病认定事项由三级定点医疗机构下放至全市二级及以上定点医疗机构办理,将服务延伸到第一线和最前沿,实现医保业务院端可办、就近能办,减少群众在医院和医保经办机构来回跑的情况,切实为人民群众提供便捷高效的医疗保障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