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版: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24年8月1日 星期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放大 缩小 默认
铿锵前行踏新程 盐湖旧貌换新“盐”

□ 柴达木日报记者 田格斯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精准把脉青海资源禀赋、发展优势和区域特征,为青海擘画了“加快建设世界级盐湖产业基地,打造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的发展蓝图,为盐湖产业发展提供了遵循,指明了方向。

把脉定向,指路引航。海西州牢记嘱托、不负厚望、埋头苦干、勇毅前行,实现盐湖产业跨越发展,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工业产品种类不断丰富,产业结构加快升级。如今的海西盐湖产业充满生机活力,实现了历史跨越,取得了辉煌成就。

悠悠岁月,从无到有,海西州盐湖经过近70年的开发,从土法上马到多项世界领先技术;从单一的钾肥产品到钾、钠、镁、锂等系列产品开发;从工艺落后、不成规模的原始开发模式到产业体系日益完整的现代产业集群,盐湖产业这一海西最大的优势资源在科技创新的推动下,从一滴卤水开始不断蜕变。如今,海西州33个盐湖聚集起16家规上盐湖开发企业,对我国钾肥自给率支撑度超过50%,不仅让更多的中国粮用上了中国肥,也增强了我国在国际钾肥贸易中的话语权。

追溯历史

盐湖产业从钾肥起步

柴达木盆地被称为“聚宝盆”,资源富集,其中盐湖资源占全国盐湖资源总量的三分之一。

波光粼粼的盐湖,如翡翠般散落在瀚海戈壁,在蓝天的映衬下显得极为耀眼。干旱、空旷、孤寂……就是这种环境,孕育了盐湖钾、钠、镁、锂、硼、氯、溴、碘、铷、铯等多种元素,其中,钾、镁、锂资源储量居全国首位,潜在经济价值达百万亿元。

钾肥是农业三大基础肥料之一,对绝大多数农作物都有明显的增产效果,被誉为“粮食的粮食”,在农作物生长过程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

1958年,在党中央的亲切关怀和全省人民支持下,盐湖拓荒者挺进沉寂的察尔汗,在这片“盐海”撬开了坚硬的盐壳,把深埋其中的钾取出来,支援处于百业待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建设。

1958年的察尔汗钾肥厂没有生产钾肥的机械,硬是用铁锹、铁锤、铁耙、铁锅、汽油桶等工具生产出了第一批钾肥。一步一个脚印,无不渗透着创业者艰辛的汗水。从手拉肩扛简易生产钾肥发展到机械化生产,到现在的自动化生产线,从几百人的小厂发展到现在拥有上万人的现代化大型化工企业,盐湖拓荒者也从简易帐篷、盐房走出来,搬进了宽敞明亮的楼房。

我国用三十多年时间,走完了世界钾肥强国上百年的发展历程,用生命、汗水、毅力和智慧,支撑中国钾盐钾肥产业跨过了创业初期的艰辛磨砺。

经过多年的开发与建设,一滴滴盐湖卤水变为一袋袋钾肥,运送到全国各地的农田,一系列关键技术的突破,开拓了一条独有的钾盐钾肥之路,为国家粮食生产和农业安全提供了一定保障。

海西盐湖产业历经风雨、艰苦创业、顽强拼搏,改变了“天上无飞鸟、地上不长草、风吹石头跑”的自然景象,建设了“有了水,长了草;有了鱼,来了鸟”的生态湿地和蕴藏无限潜力的广袤盐田。

转型升级

传统产业横向耦合纵向延伸

党的十八大以来,盐湖产业坚持生态保护优先,资源开发利用逐步由粗放发展向精细转变,由单一开发向综合利用转变,推进循环经济发展。

“十三五”时期,全州上下坚定不移以盐湖资源综合开发利用为核心,融合油气化工、煤炭清洁利用、新材料、新能源等多产业,构建横向耦合、纵向延伸的循环型产业体系。

——钾产业。坚持以水为纲,完善“固液转化、驱动开采、循环利用”的独特开采模式,挖潜扩能,稳定国内钾肥产量和自给量,成为支农肥的“压舱石”。

——锂产业。成为全国锂业第四,盐湖提锂第一,相关产品生产能力,产业规模不断壮大,产业链条不断延伸,推动锂产业延链、补链,锂盐产品种类进一步丰富,锂电产业链进一步延伸。

——镁产业。建成盐湖老卤脱水电解制取10万吨金属镁装置,打通工艺流程,开展联动试车。自主研发的“国内首款高扭矩输出镁合金变速器壳体”等各类镁合金压铸件,促进盐湖镁合金压铸行业达到了轻量化。

——氯产业。实施技术改造、负荷提升、工艺优化等技术改造,全球首套电石+乙烯联合法PVC装置工艺路线全部贯通,日产量突破千吨。

——碱产业。整合盆地内石灰石、工业盐等资源,改造提升装置工艺,提升资源综合利用活力。

盐湖资源禀赋率优越,找准盐湖产业定位,对于推动全州经济高质量发展,促进盐湖资源平衡开采、综合利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服务国家新能源新材料产业等方面意义重大。

“十四五”时期是我州全面推进绿色转型、迈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阶段,也是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现代化新征程、建设现代化强州的关键时期。

进入新时代,站在新起点,面向现代化。盐湖产业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重点突破关键领域核心技术,推动盐湖产业集成技术研究与应用示范,提高盐湖资源综合高效利用水平,提升钾盐、锂盐、高端镁系产品生产工艺水平,加强卤水溴、碘、铷提取技术攻关,突破电池级锂盐生产技术。

殷殷嘱托、言犹在耳。利用盐湖这一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盐湖产业发展也迎来新突破,科技创新为盐湖产业发展提供了强劲驱动力。

《青海建设世界级盐湖产业基地行动方案(2021—2035)》提出了实施钾盐稳保障促提升、锂产品扩规提质、循环经济升级示范、重大关键技术支撑等12项工程,其目标是青海钾肥应急保障产能达1200万吨,到2035年盐湖产业产值达1200亿元。

海西州围绕建设世界级盐湖产业基地,不断加强盐湖资源开发和综合利用顶层设计,推进技术创新攻关,构建形成以钾资源开发为龙头,镁、锂、钠等资源梯级开发和综合利用的循环型盐湖化工产业体系,持续巩固提升全国最大钾肥生产基地和国家重要纯碱生产基地地位,努力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产业集群和无机盐化工产业基地。

牢记嘱托

加快建设世界级盐湖产业基地

海西州作为“四地”建设的主阵地,任务艰巨、使命光荣、责任重大。2024年1月,承载着各族群众殷切期望、凝聚着全州上下智慧和力量的州委十三届七次全会开幕。会议强调,“要坚持把建设世界级盐湖产业基地作为重中之重,紧抓组建中国盐湖集团、建设格尔木盐湖绿色产业园等契机,全力配合制定完善基地建设规划和产业发展空间规划、行业标准、行业规范,强化盐湖资源综合利用顶层设计和开发监管执法,推进实现盐湖产业绿色低碳循环发展。”

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我们坚决扛起产业‘四地’建设主阵地、主战场责任,倾力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盐湖产业提质增效。”“培育盐湖产业新动能。落实全省盐湖资源有序开发绿色发展方案和世界级盐湖产业基地建设发展规划,健全完善标准体系和行业规范,加快构建盐湖资源利用开发现代化产业体系。统筹好产业发展与资源保有量、环境承载、要素保障之间的关系,严格监管执法,强化技术攻关,规范建设格尔木盐湖绿色产业园,抓好4万吨基础锂盐、2万吨高质碳酸锂等重点项目建设,全面提升盐湖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水平。”

在顶层设计的聚力推动下,一系列规划无不对盐湖产业发展提振了信心、鼓舞士气,为盐湖产业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近年来,海西州围绕建设世界级盐湖产业基地,坚持有序开发、绿色发展,制定了一揽子规划、方案和政策举措,强化顶层设计、促进产业数字赋能,逐步形成产业集群,全力推动盐湖产业向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方向发展,盐湖产业多元化发展格局日益清晰。

全面加强盐湖产业基地企业培育和扶持,积极推动世界级盐湖产业基地建设,企业规模和质量明显提升。全州现有盐湖化工企业110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51家。推动企业绿色发展,10家盐湖企业被认定为省级绿色工厂,其中6家企业同时获评国家级绿色工厂,建成马海钾矿等8座国家级绿色矿山。加快企业数字化转型,盐湖股份成立全省首个产学研用为一体的“5G+盐湖产业”创新应用联合实验室、建成“5G+采盐船自动控制”系统、“智能盐湖”工业互联网平台、元通钾肥、昆仑碱业等企业通过国家级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评定,30家盐化企业“上云用云”。引导企业加强科技创新,走“专精特新”发展之路,培育盐湖领域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1家、高新技术企业10家、创新型中小企业9家。

全省首个盐化工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务平台建成运行,钾肥提质稳产技术改造等39个项目有序推进,2万吨电池级碳酸锂等14个项目建成。2023年,全州生产钾肥706万吨、占全国总产量的77%以上,碳酸锂11万吨、增长49.4%,为端牢中国饭碗,支撑新能源、新材料发展作出了贡献。

海西州正坚定不移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聚焦“加快建设世界级盐湖产业基地”目标,扎实开展共性技术和关键核心技术研究攻关,持续推动盐湖资源梯级开发、综合利用、循环发展,成为全国最大的钾肥生产基地和重要的纯碱、镁系原材料、锂盐生产基地。

一路走来,海西儿女牢记嘱托,逐梦前行,盐湖涌起奋进奔腾的热流,为这片充满激情的热土,奏响了新时代的澎湃乐章。

追寻着习近平总书记的足迹,站在盐湖中心码头举目四望,一艘艘现代化采盐船正在湖中作业,慕名而来的游客感受着盐湖的美景,远处的厂房里机器轰鸣,一幅自然美景与工业生产交融的生动画面呈现在眼前。

海西州精准对接省委、省政府推进“四地”建设的重大举措,倾力实现“加快建设世界级盐湖产业基地”宏伟蓝图,构建起绿色低碳循环发展,谱写着柴达木人勇立潮头、不懈奋斗的崭新篇章,为子孙后代留下一个家底丰厚殷实富饶的“聚宝盆”。

放大 缩小 默认
格尔木日报社出版
 
中共格尔木市委机关报
 
主办:格尔木市融媒体中心  |  备案号:青ICP备20000349号
 
   第1版:
   第2版:
   第3版:
   第4版:
   第5版:
   第6版:
   第7版:
   第8版:
   第9版:
   第10版:
   第11版:
   第12版:
铿锵前行踏新程 盐湖旧貌换新“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