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版: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24年7月31日 星期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海西全力以赴打造生态文明高地

■文/柴达木日报记者 李淑娟

回望海西的发展变化,生态文明建设可圈可点。瀚海戈壁变得绿意盎然,河湖成为鱼儿鸟儿嬉戏的家园。抬头仰望是沁人心脾的“高原蓝”,凭栏远眺是满目生机的“生态绿”……历尽天华成此景,人间万事出艰辛,海西各族群众用勤劳和汗水在柴达木大地上描绘出一幅山清水秀的美丽画卷。

高站位健全绿色发展体制

生态于海西是资源禀赋,也是必须要扛牢的政治责任,海西州始终把打造生态文明高地扛在肩上、抓在手上。

生态美景,离不开生态文明制度的保驾护航。长期以来,海西州围绕生态文明建设,印发实施《海西州生态文明经济规划》《海西州推动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实施方案》等文件,明确全州生态文明建设目标方向和路径措施,全面推进生态安全、生态经济、生态环境、生态人居、生态文化、生态制度等改革。健全生态环境保护利益导向机制,严格落实排污许可管理制度,加强企业生态环境影响监测评价并纳入企业信用体系,加大生态环境信息公示公开力度。制定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等管理办法,强化领导干部责任制落实和生态环境考核。制定《海西州州级国家机关有关部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清单》,压实党政部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

海西举全州之力,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坚定不移打造生态文明高地,大手笔、大力度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全面落实主体功能区规划要求,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看今日海西,从布哈河畔到苍茫之崖,从柴达木粮仓到瀚海明珠,天蓝地绿水清已是各地的生态标识,海西儿女在优美生态环境中的幸福感、获得感满满。

2013年以来,海西州政策性森林综合保险投保面积从133333.33公顷增加到884573.33公顷;全州共有野生维管束植物88科453属1629种,野生动物196种;“十四五”以来,新增治理沙漠化土地面积67800公顷,柴达木盆地实现了由“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这些海西部分生态指标的变化,背后承载的是太多的努力和付出。在保护与发展的矛盾中“破题”,牢固树立生态保护优先理念,以生态保护定量做大发展增量,并继续做好生态优量,把保护生态统筹到发展始末,贯穿到工作始终,生态环境实现了由量到质的变化,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被不断深化。

山河秀丽本如是,还看杨柳醉青烟。在海西广袤的土地上,各有侧重、因地制宜的多项绿色体制和机制,让魅力海西炫出新景色、美出新高度。

高标准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蓝天碧水,风清气爽,生态环境越来越好了。”近几年,海西的老百姓和游客对美好生态环境的赞誉不绝于耳。蓝天白云已成常态、绿水青山近在咫尺,是海西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交出的一份群众满意、各界瞩目的“绿色答卷”。

环境质量的显著改善,离不开污染防治攻坚的步履不息、勇毅笃行。这些年,全州上下认真贯彻国家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十条措施,坚决打赢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蓝天碧水净土成为常态。

“生活环境越来越好了!”这是格尔木各族群众最深切的感受。感受从何而来?群众从身边这些可喜的变化中就不难发现,生活环境的向好发展和生活品质的逐年提升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环境改善、产业发展、增收致富……一个个参与“幸福和谐美丽格尔木”的行动,转变成为户户致富门路各有特色,人人笑靥如花、满面春风的幸福景象。

着眼生态环境保护,海西州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积极开展大气污染防治专项治理,德令哈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由2020年的94.9%提升到2023年的98.5%。强化水污染防治,全州13个国省控地表水断面年均水质保持在Ⅲ类及以上,8个县级及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均达到或优于Ⅲ类。统筹推进城乡人居环境整治,深化城乡垃圾治理,加快海西州“无废城市”创建,积极推进固废处置场建设,全面提升工业固体废物无害化处置能力。强化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开展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行动,实施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83.5%以上,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98%以上。

高质量推进“双碳”工作

海西州拥有大自然赋予的宝贵财富,湿地、冰川、雪地等固碳资源禀赋突出,是巨大的碳汇盈余地,固碳增汇功能和价值极大。良好的资源优势是海西州以能源转型发展实现“双碳”目标的底气。

为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海西州把系统观念贯穿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全过程,加强顶层设计,将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贯穿全州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切实体现“先行先试”的责任担当。

行走在柴达木广袤的大地上,一排排巨大的风力发电机挺立在高原上,一片片光伏电板汇集成蓝色海洋,随风旋转的大风机和插入云端的吸热塔“追风逐日”,清洁电能经过整流、逆变、升压等过程,通过高架的银线源源不断地一路向东奔流……

夏日的德令哈,光照得耀眼!这里的年日照时间超过3000小时,年太阳总辐射量在每平方米6618.3~7356.9兆焦之间,新能源项目建设可利用土地近4.1万平方公里……就是在这样的资源优势下,德令哈孕育了光伏与光热等清洁能源产业。

由风生水起走向风光无限,德令哈新能源产业发展之路只是海西州低碳发展的一个缩影。

聚焦“双碳”愿景,作出海西贡献。近年来,海西州全面实施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工业领域碳达峰、循环经济助力降碳、农业农村减排增汇、

服务业绿色低碳、城乡建设绿色发展、生态碳汇巩固提升、绿色低碳科技创新、绿色低碳全民行动等碳达峰九大行动,印发实施州本级、格尔木市、德令哈市、茫崖市以及大柴旦行委碳达峰实施方案和工业、能源、城乡建设、交通运输、农牧业、服务业6个重点领域实施方案,着力构建碳达峰“1+4+6+14”政策体系。统筹推进用能预算管理,稳步推进工业、建筑、交通、能源等重点领域节能降碳。落实加强能耗双控工作和工业领域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审查联审机制、重点领域节能减排联合督查机制。2023年,全州能耗强度同比下降3.3%、前三年累计下降11.1%。

立足现实、放眼未来,能源清洁低碳安全高效利用已经成为大势所趋。海西州以绿色打底的清洁能源壮丽画卷正舒展开来……

此外,海西州扎实开展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工作,先后出台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方面的制度改革实施方案和磋商办法、监督管理办法、资金管理办法,构建起生态环境损害赔偿“1+3”闭环衔接制度体系。探索建立职能部门+全过程律师服务团队工作机制,形成“赔偿权利人主导,多部门联合,企业履约”的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工作格局。

生态文明之路,道阻且长,行则将至。我们坚信,生态环境质量的持续改善和不断释放的生态红利,将激励海西人更加坚定不移地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海西正全力以赴展现生态文明高地之美。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格尔木日报社出版
 
中共格尔木市委机关报
 
主办:格尔木市融媒体中心  |  备案号:青ICP备20000349号
 
   第1版:
   第2版:
   第3版:
   第4版:
   第5版:
   第6版:
   第7版:
   第8版:
   第9版:
   第10版:
   第12版:
以生态文明建设守护好绿水青山
海西全力以赴打造生态文明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