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版: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24年7月29日 星期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放大 缩小 默认
柴达木文化绽芳华

柴达木日报记者 沈高洁 东主才让

立时代潮头,发文化先声。70年沧桑巨变,70年勠力奋进,70年长足发展,海西州文化事业走过了极不平凡的历程。在这块神奇而美丽的土地上,民族文化绚丽多姿,红色文化底蕴深厚,群众文化丰富多彩。而今,这一方文化沃土焕发生机;这一份文化答卷大气磅礴。

弘扬传统经典 民族文化大放异彩

海西州作为一个多民族聚居地区,在历史的长河中各民族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如,传统帐篷编制技艺、海西民间青盐药用技艺、汗青格勒等诸多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从民间走来,向远方而去。经过无数非遗传承人坚持不懈的努力,在祖国聚宝盆里盛开着非遗之花。

非遗承载着民族的记忆,体现着一个地区的历史文化、艺术和社会价值。多年来,海西不断打造民族文化传承载体,建立民族文化传承基地,搭建民族文化发展平台,我州民族文化发展欣欣向荣。

2024年6月12日,我州举办海西州“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展示暨非遗购物(美食)节,活动中,马头琴伴舞《牧民歌唱共产党》、民族歌曲联唱、民族服饰展演、马头琴托布秀尔齐奏、藏族服饰表演《黑帐篷之梦》等节目展演让现场观众感受到海西文化的无穷魅力,奉上了一道精彩纷呈的非遗文化大餐,无不让观众感叹海西传统文化的魅力。

2005年以来,我州全面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从认定登记、整理归类、实物保存、名录存档等方面,规范完善非遗建档工作,建立非遗档案资料数据库。目前,共普查登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158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414名,建立国家级、省级、州级非遗名录档案158卷,传承人档案414卷,收集实物约300件,文字资料500余万字,拍摄录像资料近400小时,图片600余张。

时光流转,文化不衰。海西州民族文化经过代代相传,代代守护,大放异彩。

在海西就有这样一位民间歌手,他就是都兰县宗加镇艾斯力金村的国卫,他以雄厚的演唱功底、独特的演艺风格和优美的歌声展现出了青海德都蒙古原生态文化之长调歌曲的无穷魅力,获得了国际、国内以及省州等重点部门颁发的各项荣誉和奖项,保护了德都蒙古族长调歌曲的原生态和传统性。大力宣传和弘扬德都蒙古族长调音乐,为民族文化事业的发展尽职尽责、无私奉献。

“智阁鲁如”文化旅游艺术节作为天峻县草原儿女代代相传的民族文化盛会,也是展示民族风情、促进民族团结、推动文旅融合的重要载体。盛会上有赛马、拔河、赛牦牛等传统体育比赛,以及非遗文化、特色产品、摄影作品展示等具有民族特色的系列活动,为海西旅游文化事业发展搭建了平台。“智阁鲁如”文化旅游艺术节已经成为天峻县最具影响力的文化旅游品牌和群众生活中的艺术盛会。2023年“智阁鲁如”文化旅游艺术节被评为“2023中华体育文化优秀民俗民间项目”。

“经过一代代人的保护和传承,海西非遗活起来了,不再是养在深闺人未识。”州文体旅游广电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说,在国际国内崭露头角的海西非遗,已成为海西文化的一张张名片,飞入寻常百姓家。

追寻革命足迹 红色文化薪火相传

紧跟新时代步伐,一代代柴达木人秉承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勇于进取的优良传统和团结奋斗、科学务实的担当作为,使这里成为充满活力和希望的一片热土,文化之花盛开在海西大地。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发扬光荣传统,传承红色基因,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努力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进程中创造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无愧于先辈的业绩。”殷殷期待,谆谆教诲,为我们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急需通过各项建设事业的快速发展,改变“一穷二白”的面貌,为祖国发展夯牢站立的根基。一声号召,数万心怀报国的热血建设者,抛家舍业,从祖国的四面八方涌入柴达木盆地,在八百里瀚海开启了艰苦创业的辉煌里程。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下,他们凭借着敢打敢拼、勇往直前的精神,在风雪交加的“生命禁区”,修筑了青藏公路、青藏铁路,发起了石油大会战,形成了石油天然气、盐湖化工、有色金属、煤炭开采等基础工业,“祖国聚宝盆”一时叫响祖国大地。在荒凉的察尔汗盐湖上建起了我国最大的钾肥工业基地;在茫茫戈壁上,一座座城镇拔地而起;在辽阔的荒野上,农业、畜牧业等基础产业蓬勃发展。柴达木盆地焕发出勃勃生机。

1953年10月,慕生忠将军亲率筑路大军,在短期内修复了从香日德至格尔木300公里的公路运输线。1954年12月25日,筑路大军经过7个月零4天的艰苦奋战,浩浩荡荡开进了拉萨,康藏、青藏公路于此日同时举行通车典礼。这条生命线的贯通,背后是无数生命的奉献与牺牲。乌兰县莫河骆驼场的老驼工们,每当谈及那段岁月,眼中依然闪烁着泪花。

同样,青藏铁路的贯通也凝聚了无数生命的汗水与鲜血。其中的关角隧道施工,因地质构造复杂、气候恶劣等因素,极大增加施工难度。如今,老关角隧道已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芳草青青的隧道口,仿佛见证了当年筑路官兵的使命与荣光。他们用青春和汗水筑起了交通大动脉,也铸就了心怀家国的精神丰碑。

历史因铭记而永恒,精神因传承而不灭。2018年3月,莫河骆驼场利用旧址,依托六十年代莫河驼场的老会议室改造成了莫河驼场青藏驼队历史陈列馆。陈列馆现展陈各类珍贵历史文献资料共计577件(套),其中“西藏运输总队”相关历史文献资料124件(套)、历史文献资料77件(套)、历史老物件376件(套)。展出“西藏运输总队”珍贵原始历史文献、实物、照片等,以再现当年的艰苦历程,诠释不可磨灭的生命力和时代价值,省内外到此地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人员络绎不绝。

距此地百余公里外的德令哈市柯鲁柯镇,在进镇的路口一座高大的犁铧造型塑像映入眼帘,镇上耸立着人拉肩扛、治沙造田的农垦大军雕塑群像,街道仿旧如旧,再现昔日农垦大军“激情燃烧的岁月”……

1954年,农垦大军越过山川,进入柴达木盆地,开始了垦荒种地的壮丽征程。他们凭借对党和人民的忠诚与热爱,在荒漠戈壁上挥洒汗水、艰苦创业、辛勤耕耘。在荒漠变良田、戈壁变绿洲的奇迹中,他们“坚韧不拔、吃苦耐劳、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精神品质,尽显了柴达木农垦人的赤子之心。

以历史为笔,以激情作墨。红色文化传颂着一个又一个动人的故事,在历史的天空熠熠生辉。

海西州乘势而为,提升红色旅游影响力,让红色文化浸润人心。

奏响惠民乐章 点亮群众美好生活

一到夏季的傍晚,家住德令哈市建设路社区的李广琴准时来到海西州文化馆广场,那里有许多老姐妹在等着她。“大家一起跳跳舞,觉得生活挺充实、挺愉快。”54岁的李广琴乐呵呵地说。

如今,广场舞表演队如同一朵朵璀璨的繁星,点缀着文化广场的夜空。

这支充满活力的队伍,以她们独特的舞步和热情的表演,为这片广场注入了新的活力。她们的身影在灯光下舞动,仿佛是在诉说着生活的美好与和谐,让每个经过的人都能感受到那份深深的喜悦和满足。

此外,不断加大的图书馆、博物馆、天文馆、体育馆等场馆建设,也让海西人民生活更加精彩。

砥砺耕耘结硕果,芳苞初绽香正浓。经过不断发展,全州文化设施和产品供给从相对紧缺迈入繁荣发展的新时代。

2024年是海西州“百姓宣讲大篷车”大美青海文艺轻骑兵的第十个年头,以文化为民、惠民、乐民为宗旨,一批群众文化活动品牌逐渐形成。大篷车作为流动讲台,深入田间地头牧区草场,将党中央的精神、各项方针政策及身边的好人好事改编成群众喜闻乐见的舞蹈、小品、青海平弦越弦、“花儿”小调等文艺作品,使理论政策宣讲和文化娱乐生动融合、寓教于乐。

“柴达木之夏”广场文艺汇演作为一项重要的文化活动,已经成为展示海西魅力、推动文化旅游发展的重要平台。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充分展现了在党的领导下全州各行各业的新发展新变化和各族人民的崭新生活,增强了各民族的文化认同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展示了本地区民族文化发展成就,为推动柴达木地区文化艺术繁荣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文化惠民,驰而不息。日益健全的公共文化服务,让越来越多的海西人身有所栖、心有所寄。眼下,行走在海西城乡大地,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如星星之火,正呈燎原之势。

放大 缩小 默认
格尔木日报社出版
 
中共格尔木市委机关报
 
主办:格尔木市融媒体中心  |  备案号:青ICP备20000349号
 
   第1版:
   第2版:
   第3版:
   第4版:
   第5版:
   第6版:
   第7版:
   第8版:
   第9版:
   第10版:
   第11版:
   第12版:
柴达木文化绽芳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