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王秀琴 段亚慧) 近年来,我市着力打造“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基层残疾人综合服务组织网络,以“残疾人之家”、基层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为阵地,完善市、乡镇(街道)、村(社区)三级服务体系,打通服务残疾人“最后一公里”。
“手伸直,腿放平,放轻松,调整呼吸,开始锻炼……”在新区“残疾人之家”,工作人员耐心地为前来锻炼的残疾人讲解器材的使用方法,帮助残疾人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选择适合的器械进行锻炼。
“‘残疾人之家’的锻炼器材比较全面,而且智力训练和心理疏导专业性也比较强。如果有需要,我们会申请残联派专业老师过来指导。”西藏路街道残疾人专干赵生青说。
市民姚学文每天都会到“残疾人之家”做康复训练。肢体残疾的他,对康复训练的需求特别迫切。虽然他家距离“残疾人之家”有一段路程,但是他每天都坚持来此打卡,风雨不误。他告诉记者,因为腿脚不便,需要经常做康复训练,家里也没有像样的锻炼器材,只能在公园里溜达。“自从有了‘残疾人之家’,我就来这里在健身器材上锻炼锻炼,每天拉拉筋骨,不仅腿脚舒服了,心里也特别开心。”姚学文高兴地说。
为了给前来锻炼的残疾人提供更加精准的康复训练服务,“残疾人之家”的工作人员会提前掌握每一种器械的性能,了解残疾人训练要领,尽最大努力帮助残疾人找到最适合的锻炼器械和方法。市民万发海一边锻炼,一边告诉记者:“我是肢体残疾,现在有了这个锻炼场所,我几乎每天都要过来锻炼身体。这边的好多器械比较适合肢体残疾锻炼,可以增加肌肉的张力,对我们非常有好处。”
“残疾人之家”是为残疾人提供关爱、支持和服务的重要场所。截至目前,我市共有4家“残疾人之家”、6家基层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37名乡镇(街道)、村(社区)残疾人专职委员活跃在残疾人身边。市残联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后将持续推进“残疾人之家”常态化、规范化运营,拓展“残疾人之家”服务项目,完善服务功能,充分发挥“残疾人之家”的平台优势,加强残疾人技能培训,帮助残疾人更好地融入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