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柴达木日报记者 吴婷婷 李颖红
千里银线一米一米延伸,高耸电塔一基一基立起,强劲电流循着条条电缆漫卷奔流,给海西百姓带来了物质生活和精神层面的嬗变。四通八达的电流,串起高楼大厦和千家万户,连接城市乡村,进入千家万户,送去光明和幸福,也见证着海西70年的变迁。
点燃星星之火,
海西电力实现大发展
海西电网从空白起步,逐步壮大,由弱变强,电压等级节节攀升,输送能力屡创佳绩,供电服务水平持续提升,实现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历史性跨越。
1955年,都兰县投建了海西州第一座小型柴油发电厂,开启了海西有电的历史;1958年,第一座火电厂在大柴旦建设;1964年10月,在乌兰县铜普乡都兰河上建成了海西州第一座水电站;1999年,第一条330千伏线路进入柴达木盆地;2010年,国内首个高海拔兆瓦级风电项目——锡铁山3兆瓦高原风机试验项目开建;2013年6月,新疆与西北主网联网750千伏第二通道工程建成投运,海西电网与甘肃、新疆电网相连……一组组跃动的数字,在70年的浩荡长空中,标注出海西电力发展巨变的历史坐标。如今,翻开海西电网地理接线图,横贯东西南北的一条条输电线路如同一条条巨龙,在海西上空翩翩起舞。
“海西电网自1999年第一条330kv输电线路进入柴达木盆地,拉开了海西大电网的建设序幕。随着青藏联网工程、新疆二通道工程的建设投运,海西电网发展进入‘快车道’。”国网海西供电公司副总工程师、运维检修部主任李龙说,“如今,海西西部电网形成‘8’字形骨干网架,北联甘肃、南送西藏、西联新疆、东接青海主网的交直流混合形枢纽电网,未来海西电网将持续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引擎。”
海西电网的发展承载着电网人的梦想,凝聚着电网人的汗水。一代代电力人砥砺奋进、接续拼搏,用智慧和汗水在海西大地上绘就了壮丽的光明画卷。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海西电网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电网电压等级不断攀升,输送能力持续突破,供电服务不断提升,实现了巨大跨越。
格尔木市安泰苑小区居民马占琦说:“现在搬进了楼房,家里的电器越来越多,用电特别方便,生活也越来越好。”
点亮万家灯火,
用电能力实现大飞跃
在海西大地,充足的电力点亮了万家灯火,为海西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为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实力,格尔木市唐古拉山镇长江源村积极探索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有效实现形式,建成冷库及牛羊肉加工车间,打造“唐古拉牦牛”和“唐古拉藏羊”国家地理标志绿色品牌,实现生态畜牧、环保加工、绿色销售一条龙式可持续发展产业链。
走进格尔木市岗尖蕃巴商贸有限公司,只见达尔玛和仁措两口子从冷库里搬运着牛羊肉,称重、分拣、打包、发货。格尔木市岗尖蕃巴商贸有限公司负责人达尔玛说:“我们有冰箱、冰柜、冷库、切割机等,供电公司经常过来给我们检查和维修线路,有问题也及时帮我们解决,真的是特别方便。”
“这几年唐古拉山上的水草越来越好,放牧的数量减少了,牛羊肉的质量提高了,唐古拉牌草膘肉的牌子更响了。去年公司年发货量达到46吨,预计今年能突破50吨。我们在天猫电商平台进行了注册,希望全国人民都能吃上来自青藏高原纯净无污染的牛羊肉。”达尔玛的妻子仁措说。
目前,海西供电公司已经建成结构合理、技术先进、安全可靠、智能高效的现代农村电网,实现居民生活用电不愁、农村动力用电不愁、电能质量有保障。从“一条线”到“一张网”,从“有电用”到“用好电”,海西电力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背后则是几代电力人的努力与奋进。
用上电到用好电,
供电服务实现大提升
当夜幕降临,高原小城的霓虹灯、酒店商场五颜六色的装饰灯、广场的太阳灯、大街两旁排列整齐的路灯、马路上川流不息的车灯、千家万户的照明灯交汇成一片灯的海洋。
国网海西供电公司退休职工、青海省摄影家协会副主席、海西州摄影家协会主席何启金在海西工作了35年,从事电网工作28年,他是电网发展的参与者,也是电网发展的见证者。他说:“海西电网有三大变化,一个是供电方式的变化,从柴油供电到煤炭供电再到小水电,大电网进来后,海西的电网非常坚强;第二个变化是有城市的地方,有居民的地方,有牧民的地方,就有海西电网;第三个是电能质量的转变,最早是一个灯泡也不亮,现在供电半径强大,电能质量提高了。”
“电,给我们带来的不仅是新生活,更是与时代同频共振,还有广大牧民群众发展能力的提高。”作为青海“三区三州”电网建设的受益者,天峻县江河镇莫合拉村二社原党支部书记娘什吉感慨道。
走进天峻县35千伏江河变电站,一条条银线从站内延伸而出,将源源不断的电能输送到草原深处,为经济发展、百姓致富提供安全可靠的电力保障。该工程是国网海西供电公司2020年15项“三区三州”电网建设项目中的一项,于当年5月28日建成投运。
“2014年9月28日,村里用上了光伏发电。那天全村人穿上节日的盛装,围着篝火跳起了锅庄。”达尔排说。
2016年至2018年,江河镇的产业快速发展。用电负荷也逐年增长,2018年12月已增长至3000千瓦。这一年,莫合拉村脱贫摘帽。
“农田灌溉、饲料加工都离不开电。光优板的电只能维持照明,手机充电要到镇上。”达尔排说,村民们生活越来越好,对电的需求也越来越高。
“电”亮百姓幸福生活,“电”靓高原织锦绣。电力的发展让高原人民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一个崭新的海西、一个飞速发展的海西,已然展现在大家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