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夏静) 近年来,我市紧紧围绕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工作主题,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把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作为创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民族团结进步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各项事业同频共振,有力促进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提档升级。
全市各部门各单位成立领导小组,建立健全领导机制、考核机制、保障机制,形成了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各部门各单位履职尽责、密切配合的良好工作格局。在高标准完成省州目标任务基础上进一步自我加压,创新工作方式,搭建平台载体,结合实际强化民族团结进步工作,形成“1+10+N”全年工作方案(即:一个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馆重点项目、十个全年重点活动、N项促进城市民族工作内容),持续深化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巩固深化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创建成果。
按照“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的原则,通过广角度、宽领域、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式的宣传,进一步提高对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的认识,为民族团结进步增添新的色彩。通过召开理论中心组学习会、专题辅导讲座、主题培训班、干部学习会、网上竞答、报纸答题等多种方式,提升各族干部群众思想政治水平,教育引导广大干部职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入落实“民族团结进步+”融合发展行动,把会议精神转化为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不竭动力,以民族传统竞技、广场文艺演出、民族团结进步“经典歌曲大家唱”“民族团结杯”系列比赛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增强凝聚力、吸引力、感染力,形成“人人都树立民族团结思想、人人都懂得民族政策、人人都讲民族团结的话、人人都做民族团结的事”的良好局面。
先后建成乌图美仁乡卫生院“蒙医馆”、唐古拉山镇卫生院“藏医馆”,推动民族医药事业发展,更好地满足不同群众对卫生健康服务的需求。抓好青少年教育,继续实施国家“两免一补”政策,做好寄宿生享受生活补助、高中贫困生享受国家助学金等工作。进一步完善民族学校基础设施,全面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教学,落实通用语言文字作为教育教学基本用语用字的要求和相关配套保障,大力营造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社会生活环境。抓好社会保障,提高少数民族群众参保率,全面提升少数民族群众获得感。抓好文化建设,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进一步提高知名度和影响力。加大城乡公共文化设施投入力度,不断加强农牧区广播电视台(站)、唐古拉山风情小镇、昆仑山地质公园保护设施、西王母瑶池等文化旅游项目建设。支持少数民族文化传承,扶持刺绣、服饰、木雕、编织等合作社发展,“三馆一站”、体育场馆等实现免费开放。抓实脱贫成果巩固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加强就业创业技能培训,加大农牧业合作社培育,壮大农牧业村社集体经济,带动各族群众增收致富,滋养民族团结之花处处绽放。
同时,深化重点任务,扎实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十二进”(进家庭、进社区、进乡村、进乡镇街道、进学校、进机关、进企业、进寺院、进军警营、进市场、进景区、进网上)活动,进一步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提质增效,助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全覆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