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一版) 今年1至8月,我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为87.6%,PM2.5年平均浓度为25微克每立方米。较2017年,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提升1.7个百分点,PM2.5年平均浓度下降7.4% 。
冬日的小岛村,民居、田园与湖水、亭台楼阁相映成趣。一栋栋干净整洁的居民楼依次排开,一条条乡村小道干净整洁,不时看见各种鸟类翩跹起舞,此起彼伏的啼鸣声不绝于耳,它们如今已成为这里的“常客”。
近年来,我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道路,扎实做好治山理水、显山露水文章,推动经济发展高质量和生态环境“高颜值”协同并进,走出了一条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水平提高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路子,人民群众的生态环境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升。
2018年以来,共削减化学需氧量2732.69吨、氨氮105.88吨、二氧化硫4291.78吨、氮氧化物5975.69吨,四项主要污染物较往年均有大幅下降。强力推进高污染燃料锅炉淘汰改造工作,划定禁燃区。2017年以来,连续三年超额完成年度燃煤锅炉淘汰任务,共计拆除燃煤锅炉398台,禁燃区内除驻格部队燃煤锅炉外已基本清零。十八大以来,严格建设用地准入管理和风险管控,严格落实新、改扩建涉重金属项目,全面控制重金属污染物排放量,实行“减量替换”或“等量替代”的原则,严格落实“三线一单”管控要求,加强土壤环境管理,积极推进地下水污染防治,土壤污染防治成效显著。
守护绿水青山 以绿为底景色美
微风吹过,格尔木城郊湿地公园的水面上泛起涟漪,野鸭浮游在宽阔清净的湖面上,一会儿在水中嬉戏,一会儿掠过水面迁飞游弋。
2017年以来,全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基本达到Ⅲ类标准;纳赤台、总厂水闸、白云桥、小桥等四个国控断面水质基本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Ⅱ类水质,加尔苏(省控)断面水质环境基本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Ⅲ类水质。
“越来越多的野鸭在这里栖息,说明我们这里的水质及生态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附近的村民说,“每到冬日,众多野鸭、天鹅等水鸟在这里嬉戏。它们时而翩翩起舞,时而引吭高歌,在向人们展示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美。”
近年来,我市统筹推进河湖治理,全市河湖生态环境持续优化,湿地公园增多,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场面比比皆是。从过去河道狭窄、杂草丛生、违建紧邻,到现在一年四季“季季不同,季季都美”;从“没人管”到“有人管”,从“管不住”到“管得好”,在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背后,是我市扎实推进生态治理的生动实践。
近年来,我市全面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治山、治水、治气、治城一体推进,以生态修复治理、资源保护为重点,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系统治理,不断提升自然生态服务功能。如今,我市城市建成区园林绿化总面积达到826.62公顷,其中公共绿地285.88公顷,建成区绿化覆盖率23.67%,绿地率20.67%,人均公园绿地12.82平方米,荣获“全国绿化模范城市”称号。2021年底全市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42.1%,草原生产力得到不断恢复。
守住绵绵乡愁 宜居宜游村庄美
近年来,我市以改善民生为目标,通过补齐民生短板,不断改善城乡人居环境,努力提升老百姓的生活品质。
改善乡村人居环境,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具体行动之一。我市结合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大力实施乡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全市上下闻令即动,打响了一场人居环境整治战。各部门各单位党政一把手真抓实干,推动工作不断向纵深发展;基层党员干部冲锋带头,市民积极参与,形成了“人人有责、人人参与”的良好氛围。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为乡村振兴凝聚了民心,更夯实了美丽乡村的基础。
白墙、红檐的藏式民居错落有致地坐落在昆仑山脚下,干净整洁的柏油路贯穿全村、通到家家户户,具有民族特色的路灯沿路整齐排列,村中公共厕所、分类垃圾箱一应俱全……
2018年以来,在省、州生态环境部门的统一安排部署和指导下,我市部署开展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乡镇、村创建工作。2019年,我市唐古拉山镇长江源村被成功命名为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村,成为我市第一个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村。2020年,唐古拉山镇、大格勒乡查那村被成功命名为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镇、示范村。
开启新征程,号角已吹响
党的二十大提出了“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宏伟目标,从4个方面梳理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任务,为下一步我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
我市将进一步转变发展理念、优化发展布局。以绿色化、低碳化为引导,加快推动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等调整优化,实现绿色发展。继续下大力气推进环境污染防治,在巩固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成果的基础上,继续加强环境保护与治理,实现山清水秀环境美。将继续全力推进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可持续性建设,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坚持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强化草原、森林、湿地等重要生态空间保护,深入开展土地荒漠化防治。将继续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
人若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我市将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定不移走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立足省部共建高原美丽城镇试点城市、全省副中心城市等“五大定位”,全力推动城市建设提质升级。持续在生态美的基础上做“经营美丽”文章,着力把“美丽颜值”变为“经济价值”,着力拓宽“绿水青山”变为“金山银山”的通道,努力下活“绿色生态+宜居宜业”这盘棋,让更多人享受到生态改善带来的红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