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汪芳
自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河西街道党委始终把党建与党史学习教育有机结合,以理论学习为基础,以为民服务为抓手,通过阵地建设、建立长效机制、开展“四必访”等有效举措,纵深推动“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取得实效。
为更好发挥“我为群众办实事”阵地功能,街道党委以党建为引领,通过打造“一站式”服务阵地,不断提升辖区居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并以街道“大工委”制和社区“大党委”制为载体,以强化基层党建、突出服务功能、方便群众办事、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为目标,积极推行“1+3+X”基层党建治理模式,充分发挥“微支部”“红网格”作用,积极发动辖区广大居民群众力量,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志愿服务工作常态化、制度化,为辖区党组织、党员和群众提供党务、政务、便民“一站式”服务,使其成为党联系服务群众的桥梁纽带,真正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先后指导组建“望柳绿安全巡查队”“格桑花义工队”“昆仑红纠纷调解队”“胡杨青城市环保小分队”等7支志愿服务队伍,与驻区单位、军警部队、学校、“两新”党组织等携手开展各类志愿服务活动,同时,立足构建高效的便民服务体系,建立集网格员、物业管理员、小区楼栋长、驻军部队联络员等为主的“红色管家”队伍,面向群众广泛提供法律咨询、政策解答、居家养老、矛盾纠纷调处、环境卫生整治、治安联防联护等志愿者服务活动,进一步做到了精准高效服务群众,实现群众需求在哪里、党建引领就带到哪里,志愿服务就落地到哪里。街道党委依托“三红”服务工作机制,结合各社区特点和实际,不断创新服务载体,因地制宜开展以“菜单式便民服务法、百姓议事厅、预约延时服务”等为载体的X特色服务,全力推动街道、社区便民服务质量迈上新的台阶。
街道党委通过建立党员志愿服务工作机制、清单服务工作机制、预约式服务工作机制等,进一步推动为民服务长效化、常态化、制度化。以“红色”为引领,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根据党员志愿者的岗位职责、专业特长、年龄结构和性格特点等因素,科学合理设岗定责,主动认领党员服务岗位,充分发挥党员志愿队伍的服务功能,鼓励辖区共筑共建支部党员干部利用工作之余,主动走进社区、深入群众,以孤寡老人、残疾群众、社区矫正人员等特殊群体为重点服务对象,开展政策法规宣传、义务劳动、送医上门、敬老爱老助老、心理健康辅导、推荐就业等“红色志愿服务”活动,切实发挥党员志愿者的先锋模范作用,形成了“全方位覆盖、零距离接触、点对点服务”的联系服务格局,切实让辖区居民得到贴心的服务,感受党的温暖。紧紧围绕街道社区重点工作,针对辖区驻格单位多、出野外工作人员多、老年人多的“三多”特点,建立“预约式服务”,开通便民服务预约电话、设立预约服务项目、服务时间、服务方式等服务事项,对预约服务事项进行登记造册,实行社区所有便民服务项目全程代理,进一步提升服务质量和办事效率,真正实现“敞开一扇门、办好千家事”的服务理念,着力把党史学习教育成果转化成为民办实事、解难事的实际行动。
街道党委始终把“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作为体现党史学习教育成果的重要内容,通过注重“访、问、实”,扎实开展“四必访”工作,始终把“察民情访民意”作为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的第一步,坚持奔着问题去、奔着困难去、奔着落实去、奔着服务去这“四个奔着去”,充分发挥党员领导干部的示范引领作用,通过下基层走访慰问、和居民群众拉家常、向社区工作人员了解情况等形式,深入基层一线开展调研,广泛听取意见建议,找准查实基层和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愁心事,了解民生需求,解决群众所盼。切实把“狠抓落实”作为开展“四必访”工作的最终目的,着力把党史学习教育成果转化成为民办实事、解难事的实际行动,切实把好事办实,把实事办好,办到群众心坎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