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一版)其中,青海向西藏输送电能75.4亿千瓦时,西藏水电外送41.6亿千瓦时,藏电外送量占比35.6%,充分发挥了重要的绿色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从刚开始的用上电到如今的用好电,来自青海省湟中县的马海山成为“电力天路”上发家致富的受益人之一。
马海山在12年前和几个同乡来到拉萨创业,从摆地摊到经营起三家青藏土特产批发部,他对用电变化的感受很深。
“以前缺电,东西不好保存。现在电足了,专门建了一个冷库。”马海山憨笑着说,这几年进藏旅游的人越来越多,把青海老家牧民们的酥油、风干肉等土特产收购过来后,销路非常好,现在的生活像芝麻开花节节高。
当下,在雄视山川的唐古拉山口,青藏交直流电力联网工程第9次年度检修工作圆满收官;12月4日,阿里与藏中电网联网工程全面投入运行,标志着西藏电网打通了“最后一公里”,我国国家大电网也实现了大陆所有县域的全覆盖,“电力天路”连起的这片高寒之地,也将迎来更加光明、辉煌的明天。
促发展:助推全国能源互联
青藏交直流电力联网工程的稳定运行,推进了青海、西藏电网高质量发展,提升了电网能源资源配置能力和智能化水平,推动了青海新能源的大规模集约化、可持续发展,对实现各种能源远距离大范围配置,以绿色低碳高效的充足电能,全力服务美丽中国建设,打造了一个“青海样本”。
西藏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达2.1亿千瓦,是“西电东送”的重要能源接续基地。自2015年6月1日青藏交直流电力联网工程直流系统功率成功实现反送带负荷、西藏藏中电网首次实现电力外送以来,随着该工程外送能力逐年提升,西藏水电开发与外送实现了历史性跨越,对推动西藏能源开发和跨区域优化配置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青藏交直流电力联网工程建成投运后,不但承担了青海西部地区和西藏自治区的电力供应与保障任务,还作为消纳和实现青海新能源外送的重要通道,发挥着巨大的绿色效益。近年来,青海省新能源得到迅猛发展,相继建成柴达木、共和两个百万级大规模集中并网太阳能发电基地,现已形成光伏(含光热)装机容量1191万千瓦,集中式光伏和光热装机稳居全国第一,新能源已成为青海省蓬勃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据青海省能源局统计数据显示,截至9月底,青海省电力总装机3298万千瓦,同比增长5.1%,为历史最高。其中,光伏装机1170万千瓦,同比增长7.73%;光热装机21万千瓦,同比增长31.3%,继续保持着全国最大太阳能发电基地地位;风电装机连续两年直线上升,达522万千瓦,同比增长31.3%。数据表明,青海省新能源装机达到50%以上,成为全国首个新能源装机过半的省级行政区,青海新能源发电量达188亿千瓦时,传统能源的替代进程走在全国前列。
青海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研究员孙发平表示,这项综合开发传统能源与清洁能源,推动能源、经济、环境和谐发展的绿色工程的安全稳定运行,为青藏两省区实现现代能源产业体系建设,加快生产和利用方式变革,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与跨越式的发展。同时对积极推动我国能源结构优化调整,满足青海、甘肃清洁能源基地开发,助推青海、西藏、甘肃三省区地方经济社会健康稳定和谐发展,服务“一带一路”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有效缓解甘肃地区能源供需矛盾,加快推进全国能源互联网建设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求创新:攻坚克难攀高峰
建设难,运维更难。青藏交直流电力联网工程安全稳定运行3287天,是一个以创新发展为主线,解决问题攻克难关,不断推动发展上水平、管理上台阶、攀登新高峰的艰难历程。
10月8日,一架四旋翼型无人机顶着6米每秒的风速腾空而起,在青海省可可西里东南海拔5010米的风火山开展输电线路巡视,这是国网青海检修公司高海拔无人机巡检技术研究成功后,对这一世界上最高海拔、高寒地区建设的规模最大的输电工程进行无人机常规巡检,有力推动了在高海拔地区开展先进、科学、高效巡线的进程,意味着我国高海拔地区无人飞行巡线技术攻关取得重大进展与突破。
9年来,青藏交直流电力联网工程每年都会历经1次年检。在昆仑千古的冰峰下,在银线飞架的瀚海边,在雄视山川的唐古拉山口,运维人员以“缺氧不缺斗志、缺氧不缺智慧、艰苦不怕吃苦、海拔高追求更高”的豪情壮志,战胜了4500米以上的高海拔,战胜了仅有内地60%的含氧量,战胜了零下30度的严寒,战胜了10级以上的沙尘暴,消缺整治各类缺陷和隐患。柴达木换流站作为工程枢纽在2012年-2016年,连续五年获得国家电网公司“红旗换流站”;2017年4月获青海省“青年高原文明号”;2019年9月获青海省“劳动模范集体”;2020年1月获得国家电网工人先锋号。先后获得国网青海省电力公司及以上荣誉各类40余项。
如今,作为青藏联网工程(青海段)运维主体的国网青海检修公司自主研发的直流输电控制装置切换逻辑优化、带独立直流电源换流站双极区零磁通CT接口屏、带有二次回路及控制保护的换流站直流滤波器、换流阀冷却系统及换流站换流阀等创新成果获得10余项国家专利,获国家电网公司“双越之星”优秀成果银奖1项。
9年来,这条倾注了党中央、国务院和全国各族人民热切关怀、连接青海和西藏的能源大动脉,填补了西藏最后一块能源短板,正在绘就着一幅民族民生民心的美好画卷,为青藏地区经济社会实现新的跨越插上了腾飞的翅膀。(董庆芳 朱毅然)
来源:青海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