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柴达木日报记者 李淑娟 付盛
实习记者 敖青
初冬的可鲁克湖北岸草原上,泛黄色的牧草随风飘荡,成群的牛羊慵懒地在这片草原上觅食,德令哈市怀头他拉镇巴力沟村村集体经济畜牧养殖业放牧点便坐落于这里。
“结合牧民有丰富的草场,村民乐于承包、便于养殖、好发展、见效快的优势,我村将村集体经济购买的600只母绵羊承包给本村牧户,经协商,承包户每年给村上每一百只母绵羊返还30只羊羔,这不仅壮大了村集体经济收入还增加村民的收入。”巴力沟村村委会主任建民说。
巴力沟村,这个曾经一穷二白的落后村庄,自巩固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以“钉钉子”精神和“绣花”的功夫,聚全民之心、举全村之力,大力发展村集体经济,2018年该村成功完成村集体经济破零目标任务,村集体经济收入达16.175万元,收到企业帮扶资金5万元,2018年度人均可支配收入14450元。2019年村集体经济收入23.695万元,企业帮扶10万元,人均可支配收入21335.88元,实现了由“空壳村”到“富裕村”的华丽蝶变。这只是怀头他拉镇围绕该镇各村特色,绘制脱贫奔小康蓝图,做好怀头他拉镇文章,做活怀头他拉镇经济,带动各族人民群众增收致富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怀头他拉镇坚持因地制宜找思路、巧借外力拓门路、建章立制明出路,凝心聚力改善民生、迎难挺进发展产业,短短几年间,一系列见得到变化、看得到成效、摸得着幸福的实事发生在该镇各族人民群众身上。
“我镇立足产业发展实际,用好用活各级扶持资金,多渠道、多形式培育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引领乡村振兴,加快脱贫攻坚,助力全面小康。”怀头他拉镇副镇长喇志勇说。
走进东滩村面粉加工坊,机器轰鸣,磨面师傅正在熟练地倒麦子、过滤杂质……不过一会儿,带着小麦香气的面粉从机器中流出。
“通过整合村集体经济资金、产业扶贫资金、帮扶资金等各项资金共26.4万元,于2019年6月建成东滩村磨面加工坊项目。目前该磨面加工坊运行稳定,预期年增加集体经济收入1.5万元。同时,还有效解决了怀头他拉地区农牧民磨面难的问题,为广大农牧民群众提供了生产生活便利。”东滩村党支部书记张德元说。
怀头他拉镇距离德令哈市区较远,全镇约有农牧群众近1000户3000人。近年来,由于镇区缺少油、面加工设备,该镇农牧民油、面加工需驱车到柯鲁柯镇、德令哈市区,既浪费了人力,又浪费了财力,本着方便怀头他拉镇镇区居民生产生活需要和解决农牧民粮油加工难的现实问题,同时,又以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为目标,该镇修建了东滩村面粉加工坊。
“在家门口磨面省时省力省钱,特别好,解决了我们村民的一大难题。”东滩村村民张大龙说。
“接下来,我们将在东滩村现有磨坊的基础上扩充榨油、石磨炒面加工和全自动粉条生产等相关设备,形成粮油加工一体的加工坊,为以后的村集体扩容扩面和逐步壮大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将整合村级土地,统一规划绿色种植、绿色生产、绿色加工,形成供、产、销的产业链条,走出一条突出特色、发挥优势的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之路。”张德元说。
大力发展集体经济,让怀头他拉镇走上了强村富民之路,让各族人民群众过上了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