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版: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20年11月26日 星期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课间、午休不许出教室,怕什么?

新华社记者 胡浩

课间和午休,除了上厕所不许出教室是不少中小学校的规定。究其原因,是一个“怕”字。

首先是怕孩子出事。走廊里、楼梯间、操场上,孩子们难免奔跑打闹,万一磕了碰了咋办?进而是怕家长“闹事”。孩子在学校受伤,家长可能不依不饶,要求学校赔偿。最后是怕给自己找事。一个班40多人,全校1000多个孩子,同时拥到操场上玩儿,老师们管不过来。

然而,因噎废食绝非良策。

一张一弛文武之道。课间、午间给学生一定时间休息,既是为了孩子们调剂身心更好地学习,也是为了学生全面发展的长久之计。避免了眼前的“怕”,忽略了长远后果,其实更可怕。

针对孩子们户外活动不够,身体素质下降,“小胖墩”“小眼镜”越来越多的现象,“让孩子们跑起来”日益成为全社会共识。毕竟,未来要靠身心健康的他们创造,希望寄托在全面发展的他们身上。

面对矛盾不退缩不逃避、勇于承担一定的风险挑战,本就应当是言传身教给孩子们的成长姿态。何不开动脑筋在安全与快乐之间找到平衡点,把课间十分钟和午间一小时还给孩子,让他们走出教室,到操场上换换脑筋、放松心情、舒活筋骨?

做好保护和准备工作,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锻炼意志,这一定是孩子、家长和学校共同的期待。要实现这个目标,一方面需要家庭、学校强化安全教育,让学生们知道危险在哪里、如何去防范;另一方面,应从制度上予以保障,建立完善校园伤害保险机制,错开户外活动时间、学校分不同区域分年级自由活动等。

其实,在课间、午休问题上,最需要的是学校和家长在共情基础上达成共识。学校和老师们应当把胸怀放得大一些、担当的勇气多一些。当然,家长们也应有科学、正确的认识,将室外活动的风险视为孩子成长的“必修课”。须知,得与失从来就是共生并存。不经风雨,怎能见彩虹?大人不怕,孩子们的空间才会更广阔些!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格尔木日报社出版
 
中共格尔木市委机关报
 
   第1版:
   第2版:
   第3版:
   第4版:
   第5版:
   第6版:
   第7版:
   第8版:
   第9版:
   第10版:
   第11版:
   第12版:
坚持多边主义 顺应时代潮流
课间、午休不许出教室,怕什么?
这张“脸”,不能谁叫刷就刷